品評四方|50年前的「三個世界」理論 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文/關品方
50年前,毛主席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的時候,提出「三個世界」理論。隨後中國號召全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反對霸權主義。毛主席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包括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我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眾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974年,筆者在大學讀碩士。當年國際風雲急劇變幻,香港經濟騰飛如日中天。但放眼世界,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格局已經出現。世界各國在制度上雖然有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與剛剛取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之分,都在變動的國際環境中分別尋找適合自己的戰略位置。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其實沒有根本的排斥性關係。當年的輿情,誤會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是制度之爭,是所謂民主和獨裁、自由和專制之間的區別。其實說到底離不開地緣政治的霸權主義,是資源剝削和利益爭奪。美國有軟硬兩手:軍事霸權和貨幣霸權。50年前很少有人這樣理解。現在回過頭來看,毛主席提出「三個世界」理論,號召「全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反對霸權主義」,其實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毛主席的分析公布後,引起全球政界的注意。之後10年,分別出現南北分岐、貧富懸殊、南北差距的研究,統稱為「南北問題」。筆者在日本一橋大學深造時,經濟學教授們對這課題趨之若鶩,發展出「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已開發國家(亦即北方世界或全球北方或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即南方世界或全球南方或落後國家)之間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分歧,主要是貧富懸殊,不患寡而患不均引起全球動盪。說起來,這正是霸權主義的表現。其後發展經濟學界又掀起對全球南方國家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研究的熱潮,主要是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南方國家和什麼都沒有的南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問題,以及為什麼出現新興工業經濟體系(NIE) ,在全球南方國家之間亦存在資源爭奪及成果分配的問題。
第一世界國家(現只剩下美國、單邊唯一)聯合第二世界國家利用全球南方內部存在的矛盾進行剝削,有特定的套路。關鍵是通過戰爭和動亂使「南南問題」複雜化,通過貨幣發行和壟斷讓全球南方鬧分裂。南南國家之間為了各自的生存發展,爭奪對美元(還有歐元和日元)的需求。以上這些宏觀基礎性分析,如今大學本科經濟學的三年級學生已經基本上能夠掌握,估計可以說的頭頭是道。如果以三言兩語從國際貿易學和貨幣學解釋國際形勢,就是這麼簡單。
50年來,「三個世界」的劃分一直是對政治經濟形勢分析的基本共識(蘇聯1991年解體是另一話題)。過去十多年來,以中國為代表提出全球南方應該合作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逐漸形成新的共識。主題是團結和公平建立夥伴關係,開啟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這方面聯合國歷任秘書長(現任是古特雷斯)一直付出努力,立場相當清晰。古特雷斯認為:「當今世界充滿着相互抗衡的挑戰,南南合作在塑造人類光明的未來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提醒我們:只要各國團結一致,就能夠克服萬難,加速可持續發展。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夠打造一個共同繁榮合作的無國界的世界。」壯哉斯言,可惜理想豐滿,現實瘦削。
總而言之,全球南方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亞非拉團結起來爭取自身的正當權益;全球南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這六個領域應該全面合作。發展中國家通過協調努力,共享知識、技能、專長和資源,可以實現各自的和共同的發展目標:從氣候行動到消除貧困、從醫療保健到教育提質、從貿易投資到數字經濟,發展中國家之間團結一致,建立強有力的夥伴關係,為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世界鋪平道路。可惜以上的說法,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唱出的調門簡直南轅北轍。筆者認為,這正是全世界動亂的根源所在。
亞非拉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到今天,亞洲和非洲之間的合作已經首先成形。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召開,參與者包括尼日利亞、贊比亞、南蘇丹、厄立特里亞、科摩羅、南非、加納、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埃及等國的領導人,全部名單難以盡列。中非合作論壇從2000年開始,到如今已經24年。通過這個平台,中非的緊密對話和合作共贏現已到達一個新的階段。中非雙方在國際舞台上實現利益對接,共同打造中非命運共同體更加牢固。估計今後的中非合作,將從「超級大工程」轉向「小而美」項目,傾斜到私人企業之間的合作,勢將翻開新的一頁。今後中非之間將會更加關注私營部門間的合作,追求更高效率和競爭力,覆蓋農業、貿易、投資、工業、基建、綠色、健康、人文和安全(捍衛和平)等9個領域。
「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應該成為香港特區新一代年輕人的志向。筆者如果今天回到19歲的崢嶸歲月,估計一定會將目光專注到非洲,到非洲遊歷,體驗自然生態環境,領略人類和自然物類(包括動植物)怎樣命運共同、互相依存。在中非合作已24年的基礎上,中非之間的未來發展大有前途。關鍵是抬頭望遠,早人一步,利己利人,如此而已。是不是這樣?何不在校園內引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