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紙媒的春天

文/王妮娜

秋已立。本港零售業繼續呻難,報攤亭8月份尾卻迎來一波小陽春。原來內地奧運健兒訪港,《大公報》30日推出特刊《奧運珍藏》記錄巴黎奧運精彩瞬間;還附贈中國隊專輯《中國驕傲》,圖片精美絕倫,攝影記者將稍縱即逝的瞬間凝固在鏡頭裏,3500份特刊上市後被搶空。紙媒總是以這樣的姿勢,提醒它們依然有自己的春天。

紙媒的寒冬久已為業界唏噓。其寒之切,見於消失的報紙,縮水的人工。但另一方面,在咖啡廳裏,紙媒的存在是吸引顧客光臨的誘因之一。本港人氣指數頗高的fineprint提供當日出版的三份英文報紙:《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南華早報》,朝早喝一杯咖啡,再翻一翻報紙,咖啡頓時多了幾分韻味,三十五元港紙一杯的咖啡雖說並不便宜,但能同時閱讀加起來售價超過一百港幣的三份報紙,這是電子閱讀無法提供的心理滿足。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傳統媒體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減輕互聯網時代人類的孤獨感。2019年新冠疫情帶來的後遺症之一是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孤獨感。哈佛大學的學者Richard Weissbourd在2020年開展一項名為Epidemic of loneliness的研究,他發現孤獨就像新冠病毒一樣在全球流行。社交媒體、數碼媒體的廣泛使用讓人類享受到便捷的同時,也改變人際交往的方式、改變個人和社群聯繫的形態,人類在適應的過程中,孤獨感流行。以往我們要去報攤亭買報紙獲得當日新聞,我們會和報攤主聊上幾句;後來廣播和電視出現了,我們不需要去報攤亭,但是我們會在吃早餐或者晚餐的時候,和家人一起收聽或收看,一起討論社會熱點;現如今,只要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機,資訊應有盡有。我們因為獲取資訊而進行的人際溝通和交往降到前所未有的低點。當一部分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另一部分很少接觸傳統媒體的青年人將此作為常態。《紐約時報》在新近出版的周末版提出,在數碼時代,尋求孤獨大流行解藥和以往任何一次媒介更迭一樣,只能往前走,擁抱新生事物,適者生存,這是人類的進化。

對於紙媒來說,如何融入互聯網生態是它在數碼時代發展的唯一路徑。內地近年來有一份非常流行的刊物《陽光少年報》,讀者群為6-12歲的小學生,內容定位為向目標讀者群講述新聞故事,解讀時政熱點。2016年這份報紙在河南創立時,被視為互聯網時代的逆行者,到2022年底,實現全國發行量超過100萬份。它利用互聯網生態,養活一份不屬於互聯網生態的紙質報紙;雖然有着紙質傳統媒體的形態,但是本質上是一個高度垂直的少兒閱讀產品,商業邏輯與傳統媒體有根本的不同。運用互聯網進行營銷、發行是它區別於傳統紙媒的關鍵,也是它實現用戶大幅增長的秘訣。

儘管傳統媒體能創造更大的人際交往溫情空間,但數碼媒體的興盛勢不可擋。《大公報》3500份奧運特刊的一搶而空背後是,它同步推出電子版,以3500份的紙媒審美拉動網絡版10萬+的瀏覽量,這就是紙媒+的春天。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奧運天團訪港 國民身份認同指數創新高

國家隊訪港|《大公報》出特刊《奧運珍藏》 歡迎內地奧運健兒

生活中的傳播學|奧運慶功報道顯人類編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