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教粵語 廣傳防電騙資訊 浸大多方面支援內地新生融港
香港致力建構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新學年起本港八所資助大學非本地本科生上限倍增至40%,當中內地新生數亦顯著增加。香港浸會大學學生事務處內地生關顧服務組輔導事務經理黃青青,及曾任浸大內地香港青年聯合會內務副主席的計算機科學系二年級生劉濟滄日前接受訪問,提醒內地新生來港升學,於語言、教學模式、建立社交圈子等方面都要有所適應,近年更有不少電騙危機,需要新生格外留神。惟他們同時強調,服務組和一眾師兄師姐均會為學生提供多方面支援,包括一對一生活和成長指導、親善家庭計劃、朋輩導師計劃,並會舉辦各類探索香港的文化活動,幫助內地新生了解和適應香港生活,最終融入香港社群。
「對我來說,主要的困難點有兩個,第一個是語言問題,包括日常交流用的粵語,還有就是上課的英文。」劉濟滄來自廣東佛山,對講粵語尚且有些膽怯,若是從北方到來的新生,肯定會感到更不適應。「我的建議是不要焦慮和慌張,遇上問題多找學長學姐溝通交流,還有香港的網絡非常發達,不妨多利用這些工具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努力克服困難。」
他舉例自己報讀了大學開辦的廣東話班,又會預先查看教授放出來的課堂筆記或簡報,提前翻譯一下看不懂的英文單字,減少因語言帶來的學習障礙。
內地生主動「上莊」結交新朋友
劉濟滄遇上的另一項挑戰在於交友,「香港跟內地的大學有一個區別,內地還是會有班級概念,只要待在一個班裏,久而久之你總會認識和交上朋友。香港就不一樣,如果你不主動,就很難保證能認識很多人。」因此他主動「上莊」結識朋友,更會策劃如感恩節高桌晚宴、歌手大賽等活動,助本地生和非本地生通過各類活動增進友誼。
「另外,問題最多的就是新生剛入學的時候,例如辦證件、電話卡、銀行卡等,還要熟悉學校、選科之類。」劉濟滄分享指,他們都有組織學長學姐,協助解答這些問題,過往更曾幫忙開解壓力較大的新生。
鼓勵多用廣東話 提供心靈上支持
黃青青亦分享指,服務組會提供一系列實用資訊和支援,從相關資訊海報、電郵,到迎新活動、文化適應講座、大學生活工作坊,以及一對一的生活和成長指導等,一應俱全。「例如我們有朋輩導師計劃,請語文中心培訓本地學生擔任導師,教內地生廣東話,再組織他們外出活動,鼓勵他們在過程中多用廣東話。」
另外,亦有組織中西區文物徑導賞、精神健康急救班、藝術治療等個人發展工作坊,及設有親善家庭計劃,為非本地生配對本地家庭,參與大澳遊、到屏山食傳統盆菜、叮叮車遊覽等活動。
隨着新學年非本地生人數增加,黃青青指,以上服務數量和名額都會增加,例如目前約有50多個親善家庭,新學年期望增加約五成,除了大學教職員參與外,亦會尋求合作團體和教會參與,「期望每一個申請了計劃的同學,都能配對到一個家庭關顧,提供心靈上支持。」
群组廣傳防電騙資訊 及時幫助學生
黃青青特別提到,服務組有很多與學生一對一接觸的機會,包括面對面及微信溝通。「我們的統計顯示,內地生常遇困難包括學業、文化適應、校園生活,及近年的電騙危機。」她指近月有內地生接聽到假冒內地公安的電話,幾乎信以為真,「我們的同事有一日在朋友圈上傳了一些防騙知識,翌日就收到同學查詢,幸好看到了訊息才察覺有異,可以說我們幫忙制止一宗可能涉及幾十萬元,甚至更多的騙案。」她認為正是有賴微信這類途徑,才讓同事更及時和直接地幫助學生。
她建議新生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嘗試和參與感興趣的活動,有需要時要敢於求助。「在陌生環境難免會遇到挑戰,希望同學可以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大學可認識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希望你們都能成為這裏的一分子。」
(來源: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