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香港兩依藏博物館」支隊科研實踐圓滿完成

支隊成員與兩依藏博物館創辦者馮耀輝合影。(受訪者供圖)

【點新聞報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香港兩依藏博物館於2019年攜手建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香港特別行政區兩依藏博物館基地」(簡稱「兩依藏博物館基地」)。在博物館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內選拔的博士生將利用其豐富的中國傳統傢具、西方珠寶化妝盒及日本銀器等特色藏品開展跨學科研究。今年是該項目實施的第五年,清華大學博士生駱佳(美術學院)與遲雅元(建築學院)組成「香港兩依藏博物館支隊」,在7月1日至8月11日在香港開展為期42天的研究實踐。

在香港期間,她們不僅圍繞館藏實物進行詳細的數據採集,包括三維激光掃描、手工測繪、數字孿生建模等,還汲取香港融通古今、薈萃中外的文化精髓,前往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故宮博物館、M+博物館等地調研,豐富研究素材。

支隊成員還參與策劃了由特區政府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和中西區文化藝術協會合辦的「藝術人生系列四講第一篇:光影篇」座談會。該座談邀請了攝影藝術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黃永耀作為香港沙龍攝影傳統的代表,與香港青年攝影師及內地藝術家開展工作坊,通過傳統與當代、地方與無地方的創作思路交流,在傳承中尋求創新。

政府資助計劃「藝術人生系列四講之第一篇:光影篇」講座現場,黃永耀(左四)與黎穎駿(右一)、駱佳(右三)等兩地青年藝術家在香港大會堂對談。(受訪者供圖)

科研之餘,支隊成員聚焦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潮人盂蘭勝會。頂着酷暑高溫,她們深入社區,進行了連續七天的田野調研。通過釆訪主辦方與當地居民,她們體驗了這一傳統節日中的社群交流細節。而與香港中文大學朱競翔教授及《香港戲棚文化》作者蔡啟光老師的對話,她們了解到這種民間自發組織的節日慶典對族群認同及社會凝聚的不可或缺的意義。

支隊成員調研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與節日主辦方及本地居民訪談。(受訪者供圖)
支隊成員調研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與節日主辦方及本地居民訪談。(受訪者供圖)

香港兩依藏博物館支隊還與清華大學零碳未來協會的「碳尋綠途」赴港氣候認知教育支隊匯合,共同與香港本地青年從業者交流,並從綠色建築、技術及文化的角度深入了解香港與北京的互補優勢和發展機遇。

清華大學「香港兩依藏博物館支隊」成員、清華大學「『碳尋綠途』赴港氣候認知教育支隊」成員與香港理工大學學生、香港可持續建築從業青年交流。(受訪者供圖)

在京港合作的政策支持和校地共建的平台支持下,本次科研實踐成果顯著,包括撰寫共計約25,000字的兩篇學術論文,翻譯約40,000字的專業著作,測繪28件重點展品,並摘錄超過8000字的歷史檔案。部分研究成果將在兩依藏博物館十周年特展中以視聽藝術的形式呈現,向全球觀眾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