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調查指航空業本地工收入減 勞聯倡審批「宜慢不宜快」

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於去年7月中推出,配額上限為6300個,已有約1780名外來勞工抵港。(點新聞資料圖)

【點新聞報道】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於去年7月中推出,配額上限為6300個,已有約1780名外來勞工抵港。不過勞工界反映,航空業外勞批出配額速度過快,影響本地僱員通過加班費獲取理想薪酬。

機場空運員工協會早前發布《2024年度機場從業員職業及生計狀況》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航空業輸入外勞前,逾五成受訪者平均月收入在2.1萬元至3萬元之間;輸入外勞後,達到該收入水平的受訪者僅19%,大降逾三成。其中,約七成受訪者指出月收入減少主要是因為加班時數減少。

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表示,希望政府及機管局正視輸入外勞對機場本地員工的負面影響,認為審批外勞配額「宜慢不宜快」。周小松表示,早前與機管局代表會面,對方指出機場僱員由疫情前的7萬名下降至現在的5萬名,雖然機場客流量至今僅恢復八成,但僱主在通關後短期內已增聘約1萬人,機管局代表認為是僱主操之過急,與輸入外勞無關。

對於航空業前線工種要加班才能得到理想薪資的情況,周小松解釋指,由於飛機起飛降落時間不固定,且機場需要24小時運作,因此不少工種採取「低底薪+高加班費」模式,在人力資源分配靈活的同時降低成本。因此當人手足夠、無須加班時,機場工的收入就會大大減少。

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表示,機場前線工種恒常加班的情況的確存在,但工時延長容易導致失誤甚至工傷,僱主亦認為加班不可取。他又指,政府遵循本地與外勞2:1比率限定6300個配額,「就算用晒總數都不足6萬」,仍然無法恢復疫情前7萬人的服務水平。另外,為了向即將啟用的三跑航班提供服務,易志明提議增加外勞與本地員工配額為1:1。

工聯會陸頌雄則表明,部分公司將外勞作為後備勞動力,因此不積極招聘本地工,反而以「請不到人」為由繼續擴大外勞招聘人數。他曾接觸個案,有本地年輕人讀完飛機維修相關課程,向有關航空公司寄出應徵信卻沒回應。陸頌雄質疑當局對此把關不嚴,不應因航空業單方面表示缺人,就急於引進外勞。

勞工界質疑輸入外勞,但本港航空業即使用盡外勞配額仍未夠人,如何在保障本地勞工權益的前提下適度輸入外勞,值得持續關注。

相關報道:

輸入外勞|航空業首輪1450人已開工 次批最快下月來港

輸入外勞|航空業第二輪申請審批完成 5月啟動交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