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香港新質生產力 特區政府積極有為推動創科產業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深刻昭示,也是香港特區政府、創科界和社會各界的鮮明共識。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心重視下,在國家推出各項政策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積極作為,制定發展藍圖,努力通過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力量的乘數效應,達至創科產業的爆發式增長。香港,正走在全面、全力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康莊大道上。
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是生產力實現的平台。曾經,香港科研成果豐碩,是科研的巨人;但創新科技產業卻舉步維艱,是產業的幼兒。讓創科產業迅速成長,成為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傳統優勢之外,新的經濟巨人,是擺在特區政府和全港各界面前的必答題。
創科藍圖—構建未來發展框架
自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起,特區政府積極布局,在創科範疇投放的資源超過2,000億元。自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本屆特區政府更從頂層規劃和設計着手,將創科局重組成創科及工業局,就創科及產業政策作更整全布局。
2022年12月,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代表特區政府提出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具體勾畫了未來5年至10年的宏觀創科發展目標。特別是從完善創科生態圈的角度,促進上中下游協同發展,聚焦加強創科產業轉化聯繫,建設新質生產力,引領社會經濟亦能受惠於創科帶來的成果。
香港創科藍圖,循創科生態圈、人才庫、數字經濟、融入國家連通世界四大發展方向推進,為未來發展提供了具體框架。
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說,創科藍圖四大方向下設八大重點領域,能針對性投入更多資源和政策支持,有助放大香港在創科市場發展的優勢。他表示,創科局推出的多項政策如InnoHK創新平台、「產學研1+」計劃等,以及其他與科研、經濟和人才相關的措施,包括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引進重點企業、高才通等,環環緊扣,可以發揮以科技提升生產、為社會解決問題的價值。
說到香港創科生態,產、學、研是關鍵詞。今年5月28日,本屆特區政府斥100億元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公布了首批獲資助的6所大學24個項目,當中涵蓋了健康及醫藥科學、新材料及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8個領域,每個項目獲批1,000萬元至一億元不等,以進一步激勵產學研協作,加速推動「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產學研1+』計劃為建立蓬勃且自我強化的創科生態循環發揮了關鍵作用,而本港正需相關撥款促進研發成果商品化,釋放創科界的最大潛力,計劃推出的時機正合其時。」身兼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邱達根說。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過去香港一直由大學主導創科發展,雖然做出眾多優秀研究成果,但未能使之落地並轉化為經濟效益,即使後來嘗試結合產業推動,卻發現企業和大學間思維和操作上存在文化鴻溝。所以「產學研1+」計劃,正好釋放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潛力,促進了政府、業界、大學和科研界的合作,平衡各方持份者需求,回應了香港創科面臨的重大挑戰。
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抓手
新型工業化,是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另一個焦點和着力點。特區政府今年2月委任了工業專員並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專責統籌及督導相關政策支援,建造更好的工業發展氛圍和環境,並協助外企來港落戶發展並解決過程中面對的制度和興建廠房等困難。
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說,今年的重點工作,是盡快推出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期望未來5年至8年引進50間至100間從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落戶香港,至少帶來200億元直接投資額;長遠而言,則是要透過計劃引進150間企業,並利用科技創新牽頭促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如今的香港,正迅速加強支援具策略性的先進製造產業發展,例如半導體晶片和新能源汽車,以支持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更好服務於國家的使命。其中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已大致完成,預計今年可供租戶陸續進駐,內裏的試產設施安裝則可於2025年第三季完成。此外,投資逾28億元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亦會於今年內成立,引領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更會積極籌備設置中試線,做好連接創新研究與量產的橋樑,促進「從一到N」產業發展,並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落戶。
為讓創科產業有充足而堅實的發展空間,特區政府繼續積極開拓新用地,加強創科基建。香港有兩個重要創科平台——香港科學園及數碼港。目前,香港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工程正按計劃逐步進行,預計第一批次將於2025年完成;數碼港的第五期工程亦已展開,目標於2025年完成。至於香港科技園公司轄下的3個工業邨,已重新定位為「創新園」,以實現「進一步——創新製造」的目標。
着眼未來,位於落馬洲河套的港深創科園,建造工程正全力落實,首3座大樓將於今年底陸續落成,首批59間來自內地、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創科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將落戶園內,預期將在園內投資超過數十億港元,創造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當中不乏國際龍頭企業,包括英國阿斯利康、美國查士利華醫藥技術、深圳華大基因等。
而特區政府整個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新田科技城的構建更是重中之重,連同港深創科園在內總創科用地達300公頃,為香港打造「北創科,南金融」格局。
加強研發打造雄厚產業基礎
持續加強研發能力,是發揮香港既有優勢、推進香港創科產業發展的基礎。特區政府重點資助100億元的InnoHK創新平台,旨在透過本港及國際知名機構的合作,將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用創科成果為創科產業打造雄厚基礎。至今InnoHK共有29所研發實驗室獲選進駐,匯聚7間本地院校和研發機構,以及30多間來自全球11個經濟體的頂尖科研機構,參與的本地和海內外科研人員合共約2,500人,除了推動香港、內地及海外頂尖科研人員與業界合作外,亦提供一個極佳的平台,為本港培育及建立科研人才庫。
InnoHK推出以來,成功提升香港多所大學研發協作能力,而且成果更多元化,協同效應更佳。以今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為例,香港理工大學便有19個得獎項目,是旗下InnoHK實驗室與其他國際頂尖院校共同開發的成果;而香港大學的得獎單位,也包括該校7個InnoHK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也有5個項目,來自該校牽頭成立的InnoHK實驗室。
生命健康科技,是香港聚焦發展的重點創科領域,各大學擁有不少世界知名的研究團隊,「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高;而香港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有8所與生命健康相關,加上16所從事生命健康科技,分別聚焦生物醫學、化學、預防診斷、病理追蹤、外科微型機械人、先進治療和康復等範疇的InnoHK實驗室,盡顯雄厚根基。
在此基礎上,特區政府今年內還將撥出60億元,進一步資助本地大學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以促進跨院校/機構和跨學科合作。研發院會專注有關生命健康科技的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及研發成果轉化,引進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和科學家,發揮跨機構和跨學科的互補優勢,協助香港建立研發生態圈,為創科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效益。
吸引頂尖科學家:壯大創科人才庫
創科發展,當然離不開強大的人才庫支撐。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政策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和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海內外優秀的創科領軍人才帶同其業務、投資或科研成果落戶香港。其中投放20億元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瞄準國際級科學家,加大對本港大學的支持力度,招攬約100名創科領軍人物來港,更會對其所屬團隊的科研人員提供資助。
2022年9月來港的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蘇慧便是其中一位傑出創科學人。蘇慧此前於美國太空總署任職,來港後她不僅領導了香港高等教育界首枚衛星「香港科大—雄彬一號」項目,更積極參與國家航天工程,由她主導研發的溫室氣體探測儀,未來有望在中國空間站應用。
她直言,計劃是她選擇來港發展的重要原因,除了提供資金支持外,更讓她感受到香港多元的創科政策及大學科研支援,這種積極氛圍吸引了更多人才申請加入她的實驗室,讓團隊非常順利地組建。
港科大博士生朱奎霖,研究領域是運用機器學習進行颱風強度預測。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的他,當時導師正是蘇慧,得悉她獲資金成立實驗室便跟隨她到港。朱奎霖說,撇開蘇慧的影響,香港學術水平也屬超一流,許多學科在全球名列前茅,加上能接觸到來自海內外的科研資料,塑造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科研環境。
他又說,來港後更清楚國家對香港創科的大力支持,吸引愈來愈多資助及人才流向香港。他透露,據他所知,許多學弟妹和同學都有意來港尋找機會,特別是華人科研人員,更希望將海外研究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繫,為建設祖國和香港出力。
港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為,透過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來港的科學家領軍人物,帶來了顯著的明星效應,可望向本地和海外年輕人展示出科學家是一份偉大工作,激勵他們踏入創新科技領域,長遠而言,對培養下一代未來科學家和創科人才,影響重大而深遠。
「全民創科」的土壤愈來愈肥沃
創科之樹的成長,離不開崇尚創科的土壤。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大環境,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特區政府從多方面着手,多管齊下推動科普,聯繫社會不同持份者,在社會各階層全方位強化科普,讓創科滲透市民生活的每一部分。其中,在最能吸引大眾關注的航天科技領域,特區政府藉助中央政府宣布首次開放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的熱潮,聯同不同團體聚焦舉辦一系列的航天科普活動,加深市民大眾認識國家航天科技發展和成就、了解香港創科界對國家航天工程的參與和貢獻,全力培養年輕一代對航天科技的興趣。
特區政府近年亦積極主辦及支持各項大型創科相關活動。2022年12月,特區政府首度舉辦國際創新及科技高峰會。去年,特區政府創科局首次與香港貿發局合辦香港國際創科展(InnoEX),加上同場的春季電子產品展,匯聚19個國家和地區2,600個展商,而今年的參展商數目更增至3,000個;展覽期間,政府又舉辦首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及香江諾貝爾論壇,邀請諾貝爾獎及圖靈獎得主、頂尖創科人才及著名科學家主講,成為受國際關注的創科盛事。
在特區政府努力下,創科,不再是高深莫測、玄妙奇幻的代名詞。隨着創新科技嘉年華、城巿創科大挑戰、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創客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香港分站賽等活動,社會大眾越來越有機會成為高新科技活動的參與者,「全民創科」的土壤愈來愈肥沃,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土壤愈來愈肥沃。
全新的努力帶來全新的成果:本地研發開支持續增加,2022年為止數字突破300億元,增至301.38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1.07%。香港創科,正以全新姿態打造香港新質生產力。
本屆特區政府重大創科政策措施
2022年
創新及科技局於7月1日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更重視以創科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科技產業的發展
本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未來5年吸引100間具潛力創科企業落戶香港,包括20間龍頭創科企業;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資助大學研發團隊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興建更多創科人才住宿;設立工業專員,統籌新型工業化的策略工作
年底發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在四大發展方向的基礎下提出八大重點策略,從頂層規劃和設計着手,勾劃出香港在未來5年至10年的宏觀創科發展目標
2023年
撥出60億元設立生命健康科技主題研究院,預留30億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礎研究,及加速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設立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推動下游新型工業發展
2024年
年內發布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白皮書;河套港深創科園首批大樓年底落成;於河套設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及撥出20億元支持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進駐河套
年內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促進第三代半導體研發合作
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及效率促進辦公室合併組成數字政策辦公室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金文博、莫楠、高鈺)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