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港青遠赴敦煌圓夢 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港青遠赴敦煌圓夢,看他們擦出怎樣的火花?
時維仲夏,烈日當空。近日香港20位青年在甘肅敦煌實地體驗祖國歷史文化,感觸西北大漠風光。他們在這裏學習敦煌壁畫保育工作,無不為這座千年歷史之城驚訝,經過數周的研習他們還直接「上崗」為遊客講解莫高窟壁畫。從香江、獅子山到莫高窟、月牙泉,香港與敦煌路途逾3500公里,但兩地的獅子山精神、莫高精神都有其共通之處。一批又一批港青在敦煌研習,是香港青年融入祖國的一個縮影,他們就像一顆「火種」,回到香港後為親朋好友講述這裏的見聞。
敦煌又來了一批香港大學生
由香港青年廣場主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及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4」於6月3日至7月15日展開,20名來自香港不同院校的學生在敦煌研學,親身體驗絲綢之路「敦煌文化」。
雖然整個研習有一個多月,但對於港青們了解這千年敦煌文化來說,還遠遠不夠。20位香港同學一到敦煌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努力被指導老師及遊客點讚,「他們很有朝氣,對待學習認真嚴謹,待人處事也很妥帖。」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韓文君老師開心地說。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同學們主要探索範疇包括敦煌人文地理、講解員指導訓練、專題學習及講解實習。同學們親身參觀及了解當地保育工作,包括石窟、壁畫及環境保護,並與當地學者進行交流。大家在專職講解員的培訓及指導下,成為敦煌莫高窟的見習講解員,為遊客進行導賞及講解,宣揚敦煌文化。
記者團日前深入敦煌探營,現場聆聽同學們流利講解莫高窟。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二年級的阿培與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四年級的Karen擔任講解員。
西北天氣炎熱乾燥,不比香港環境潮濕。在35度的高溫下,記者無需開口講話就已經口乾舌燥,而兩位同學卻依然熱情飽滿地帶領大家參觀並講解了六個洞窟,沿路還不停為記者團解惑,「我們平常一天要帶兩個團隊參觀莫高窟,上午下午各一個。」阿培說。
港青為練「港普」下苦功夫:沒有技巧,只有多說多練
在採訪中,五位香港同學均表示,此次研學中普通話挑戰最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老師都聽不懂我的普通話,現在我的普通話已經突飛猛進了。」Karen一邊笑着打趣,一邊學着老師「聽不懂港普」時的表情。記者們誇獎阿培說普通話時甚至還帶一些「京腔」,阿培說:「剛來敦煌時,普通話說得不熟練,開始找人不停地練。」
「從剛來時的不太熟練,不敢講,到現如今的日常講解,沒有技巧,只有多說多練。」阿培說。多說多練的確是練好普通話的必經之路,此次研學交流活動讓港青們在普通話上都更加流利了。
在同學們的石窟講解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對於敦煌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講起來滔滔不絕,聲調抑揚頓挫,適時補充一些自己的看法。阿培激動地說:「敦煌莫高窟比自己想像的還要震撼,每天在這裏都可以學到很多。」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四年級同學吳錫松說:「雖然平日寡言淡語,但對知識的追求從不言棄。」他在研學前期望通過是次實習計劃深入了解敦煌藝術與文化精髓,親身體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並希望能夠將敦煌的故事與美分享給更多人。
港青將所見所聞所學帶回香港,實現真正的活化
兩地為青年文化交流下了很大功夫,從前期的人員選拔再到研學中無微不至的關照與指導,目的都是為了促進香港青年更好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自身成長。敦煌研究院由2018年起透過敦煌青年實習計劃,讓香港青年學習文物保育和修復知識,認識敦煌藝術文化。敦煌硏究院甘肅鴻文敦煌藝術硏修中心校長邊磊表示,香港同學們學有所成,但有一個問題便是他們如何將所學帶回香港,實現真正的活化?他設想,「敦煌展覽去香港時,這些同學可以充當講解員的角色;或是可以在香港製作一些敦煌文創小冊子,擴大宣傳效果。」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7月12日在結營儀式上表示,期待學員們返港後,主動積極成為敦煌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並以此次學習為契機,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推動敦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貢獻香港青年力量。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6月5日主持敦煌青年實習計劃2024開學禮,她期望同學們虛心學習「莫高精神」。通過一個月的研學,同學們無疑是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敦煌文化源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與融合。敦煌是「陸上絲綢之路」重鎮,香港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兩地在文化交流上意義重大。邊磊在採訪中表示,「最重要的是讓同學們體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他們在學習傳統文化基礎上,對中國文化、藝術能進行弘揚及宣傳。」
邊磊老師在採訪結束時,提到了對參與此次研學的同學們的「三點希望」:一是希望大家有敬畏思想,敬畏古人千年營造的以「敦煌石窟」為主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二是希望大家敬仰莫高精神,「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這16個字在每個地方都適用,「一件事可以做一輩子,一輩子可以做一件事」;三是希望大家有敬業思想,敬業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者的使命。
敦煌與香港的深厚情緣延續至今
香港與敦煌都是中西方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兩地文化交流頻繁,持續擦出藝術火花。香港與敦煌雖相距3500多公里,但港人對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熱愛卻跨越了山川湖海,遠隔千山萬水的香港早在上世紀就與敦煌結下了深厚情誼。在改革開放初期,敦煌保育工作一度面臨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困境,許多洞窟仍使用破敗不堪的木柵門,甚至有些洞窟的木門早已腐朽殆盡。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先生向敦煌研究院捐資1000萬港元,為560餘個洞窟安裝窟門和玻璃屏風,減緩風沙對文物的影響。如今,這批特製的鋁合金門仍在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地保護石窟。
2010年,在得知敦煌保育工作亟需支持後,一直關注敦煌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義賣了一批自己的書畫,籌得逾千萬港幣全數捐給敦煌。他的善舉啟發了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加入到保護敦煌的行列中,「香港敦煌之友基金會」也在拍賣會當天成立。
熱愛敦煌藝術及中華文化的香港各界人士組成「香港敦煌之友」,結合各方誌同道合人士的力量,為保育和傳承敦煌石窟藝術文化盡一分力,讓中國藝術文化源流的輝煌一頁持續傳承。十餘年來,「香港敦煌之友基金會」持續關注敦煌文化保護與傳承,尤其在文物數字化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累計為敦煌文物保護工作捐資2500萬元人民幣,涉及保護維修洞窟、數字化採集洞窟信息,資助敦煌研究院人員前往國外考察,及資助香港青年來敦煌考察學習等。
香港與敦煌實現文化「雙向奔赴」
敦煌藝術展覽亦多次亮相香港。2014年,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敦煌文物展「敦煌——說不完的故事」舉辦。展覽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敦煌研究院主辦,共展出文物、彩塑臨本等近120件展品,在3個莫高窟複製洞窟中,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敦煌藝術魅力。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更親臨香港,為市民講述敦煌文化保護背後的故事。
2014年11月,樊錦詩應邀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劇院為香港公眾作演講,講述敦煌研究院成立70年來如何守護敦煌藝術寶庫,傳承人類文化遺產的故事,可容納300人的劇院內幾乎座無虛席。
系列活動紛至沓來,《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2022年於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1:1複製榆林窟2022年首次在港展出……有人建議「香港應該開設敦煌博物館,用於長期開設敦煌展覽,並可以利用創新的藝術科技展示敦煌藝術成就,令香港成為另外一個發揚敦煌文化的中心,好好利用敦煌文化裏面的各種視覺元素。」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阮慧賢7月中旬表示:「今年擬邀請香港歌劇院、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赴敦煌演出,以音樂演繹敦煌和故宮文化。」
「莫高精神」與「獅子山精神」互通
香港同學們在敦煌研學除了解敦煌莫高窟文化,見識西北大漠,還可以學習什麼?香港中文大學的吳錫松給出了答案,他稱此次交流學到了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庸之道」,做什麼都有個度,適可而止,這對以後做事都很有幫助。
敦煌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敦煌文化遺產中蘊含着豐富的中華文明精神。從開拓精神再到共生精神,敦煌文化經久不衰。從古至今,敦煌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熱愛莫高窟的「開拓者與守護人」;敦煌文化保存了中國的建築、歷史、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石窟藝術和文獻,融匯了絲綢之路沿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元素。
「敦煌是千年前的香港,香港是千年後的敦煌」。香港「同舟共濟、刻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獅子山拚搏精神,與「擇一事,終一生」的敦煌精神,其共通之處是都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香港與敦煌文化交流頻繁,青年文化交流只是眾多活動中的星星一點,兩地在交流中互促發展。此次活動不僅延續了兩地在文化交流上的薪火,更促進了今日香港青年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記者:王凱輝、夏方芳
攝像/剪輯:夏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