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所思|樂見港青傳承中式長衫 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不會失傳 我有信心
【點新聞報道】「噠噠,噠噠噠噠噠⋯⋯」
腳踩踏板,手推布料,針線應聲而動,齊齊整整的線段,排列在衣料一角。
「旗袍最重要的是線條美,一眼看過去從頭看到尾,整個人的氣質和美態完全是不同的。」正在製衣之人,是出身於裁縫世家、三代皆為裁縫的封有才師傅。他是香港有名的「海派旗袍大師」,從接觸裁縫行業到從業至今,已有超過60年光景,與他同時入行的老行尊,而今只剩下4人還在製作長衫。
在九龍城一座不起眼的老舊商場內,封有才的工作室偏安一隅。一方小小天地中,卻誕生了無數製作精良的海派長衫旗袍。長衫是中式服裝之一,男裝「長袍馬褂」,女裝「旗袍」,曾風靡一時,是時髦男女們的心頭好。旗袍分京派和海派,京派寬大,裁剪平面;海派則凸顯腰線,裁剪立體。上世紀40年代,大批上海、廣東的裁縫師傅到香港執業與授徒,將海派旗袍帶到了香港。封有才也是在那之後,在香港接觸了海派旗袍。
「以前長衫是很普遍的,沒有時裝賣的時候,旗袍、中裝、短衫褲是很普遍的。」上世紀50年代,12歲的封有才剛成為裁縫鋪學徒時,長衫還是市民的着裝首選。那個年代,旺角、佐敦、銅鑼灣等地區處處都有裁縫鋪,店舖多,師傅多,大都來自上海。相較於當時內地寬鬆或傳統守舊的旗袍,香港本地的旗袍不斷改變,融合西方設計,大膽前衛,越發時髦,備受當時年輕女性的追捧。
為求最漂亮、合身的效果,海派旗袍是全手工製作,從度身開始,畫紙樣、裁布料,每個環節不可馬虎。從一片片布料,到一整件從頭到尾的旗袍,所耗費的心血,動輒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封有才說,現在很多長衫是後背拉鍊的款式,不是傳統製作方法,「手藝是難學的」。
入裁縫鋪做學徒,從穿針引線開始。師傅給一根針,能不能成功穿針,是第一課。過了這關,就開始用那一塊布練針,戴上頂針,反覆練習,來來回回,星移斗轉。練到手勢熟悉了,開始給衣服挑邊,從最簡單的單長衫內的底裙做起,又慢慢累積經驗。做到差不多會做了,就做單旗袍,一步步進級。「那時候學師最少是三年,三年能不能學到東西是你的事,學不到,就繼續在師傅那裏補師。」
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到,與封有才差不多同時期的師傅,而今還在從事長衫製作的寥寥無幾。師傅老去,手藝難學,曾經全港隨處可見的裁縫鋪,如今也越來越少。曾經引領風潮的港產中式長衫瀕臨失傳,令人惋惜。
2017年,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被香港特區政府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經過各界不懈努力, 2021年該技藝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特區政府不留遺力地推動本港非遺保育,各界亦紛紛響應,封有才更帶頭成立香港長衫協會,定期舉辦工作坊等,培育傳承人。近年,他參加了大專院校舉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向學生傳授長衫製作技藝。
「現在的學生很喜歡學以前的長衫形式,寬鬆些的或者那些古老些的,做來自己穿或者給家人穿。」由於手藝較難掌握,封有才等長衫師傅,用最簡單、最精準的方法教導學生,讓她們從中找到「成就感」,「他們很開心,能給自己做一件長衫,可以穿上身。」對封有才來說,學生要努力、要有心思,這兩個特質最重要。他對帶過的年輕人評價頗高,覺得他們做得不錯。
而今,封有才和年輕設計師合作,在旗袍衣料、圖案、配搭等方面都做改變,嘗試新風格,封師傅笑道,自己跟年輕設計師也學了很多東西,讓傳統旗袍再次時髦起來。
「做了幾十年了,我沒想過放棄,越做下去,越放棄不了。」對旗袍鍾情一生的封有才,希望自己能做到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看自己精神狀態,做得了都做。」
「還有,教得了的學生都儘量教。」封有才篤定地說,「自己懂得多少都儘量教出去,我不會保留的。」
「都很開心很多年輕人和中年人喜歡穿、喜歡做、喜歡學,不會失傳的,我有信心。」封有才撫摸着布料和針線,拿起剪刀,又投身到了旗袍的製作中。
(點新聞記者陳璐報道;視頻攝製:陳璐,劉舒婷,丁旻,周楎;文稿:劉舒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