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公屋申請年輕化 青年為「上樓」躺平怎麼辦?
【點新聞報道】昨日(11日)在一個關於房地產的論壇上,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不時聽到有人稱自己排了公屋20多年,但其實受訪者都只是50多歲而已,減去20多年,即約30歲開始排公屋;她又指出,公屋一人申請計分制不鼓勵年青人排公屋,現時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獲派公屋的平均年齡為57歲,最年輕獲安置申請者的年齡,則介乎47歲52歲之間,因此「過早排公屋」,然後經常顧及資產入息限額是阻礙人生發展,「我經常形容是扭曲了自己的人生。」
事實上,本港私樓樓價和租金高昂,省吃儉用為「蝸居」的人不在少數,可是,若申請到租金低廉的公屋,便不再需要「仆心仆命」賺錢,人生似乎少了一大煩惱。有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尚未明確,但年滿18歲便一早申請公屋,希望將來不用「捱貴租」或做「房奴」,「上樓」似乎成為香港青年的「夢想」。要成為「人生贏家」,究竟是學有所成貢獻社會,還是一早「躺平」等「上樓」,成為當今本港青年的人生選擇。
近年公屋申請高學歷及年輕化情况持續。2023年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宗數是20年前的2.5倍,當中超過40%屬「非長者一人」申請,平均年齡36歲,年齡中位數32歲,四成人擁有專上、大專或以上學歷。而「一般家庭」申請中,亦有44%是44歲或以下。另外,根據房委會資料,30歲以下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申請者比率,過去10年由33%激增至52%。
洪雯:「夾心階層」選擇少 公屋本不該是最佳選擇
立法會議員洪雯認為,是現有的房屋政策導致了公屋成為年輕人最佳選擇的這一後果。現時公屋在香港的整體房屋比例超過30%。本屆特區政府的KPI之一是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至4.5年,而現有房屋政策中的「兩個73比」,即新增土地70%用來興建公營房屋,30%用以興建私營房屋;以及公營房屋中70%用來興建公屋,30%用來興建居屋。而居屋及綠置居在過去20年平均50多倍超額認購,洪雯指大量資源嚴重向公屋傾斜,造成「夾心階層」的住屋選擇最少。
「香港並不缺公屋。」洪雯認為,公屋輪候時間長,不是供應不足,而是需求過度。當大量社會資源投放在興建公屋,而缺乏公屋以上的「階梯」,自然會有很多年輕人放棄工作及向上流動的機會,維持低薪工作只為輪候公屋。她批評為解決輪候公屋的人越來越多這一問題,就一味將大量資源投放在公屋上的這一做法,只會造成越來越多人輪候公屋,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洪雯直言,公屋鎖死了一批勞動力,也鎖死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數據顯示,香港的勞動參與率是57%,且逐年下跌,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本地人「躺平」。本港低收入家庭中,每四戶中就有三戶是完全無業狀態,她認為現象與房屋問題息息相關。而政府推出的「現金津貼實行計劃」為合資格的正輪候公屋的一般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洪雯認為是在「獎勵躺平」,房屋政策提供誘因,造成享樂主義的結果,是人為創造了對公屋的無限需求。
面對私樓價格高昂及缺乏走出公屋的台階,「夾心階層」只能負擔「納米樓」,惟樓價下跌時,首當其衝的就是「納米樓」,「夾心階層」「秒變」負資產人士,成為最受傷的一批人。如此導致「公屋以上私樓未滿」的「窮中產」看不到希望,住公屋則成為人生贏家。
數據顯示,公屋居民中有超過23%想向上流動,但苦於沒有其他選擇。面對居屋和綠置居多年來超額認購,讓很多人無法走出公屋。針對以上現象,洪雯建議調整房屋資源分配兩個「73比」中公營房屋中公屋與居屋的興建比例由7:3改為5:5,通過新建居屋,增加公屋住戶向上流動的機會,再將騰出的公屋重新分配予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亦有助於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另外,本港很多公屋面臨重建,針對地理位置優越的屋邨,建議可考慮重建後用以支援居屋或綠置居,讓公屋居民向上走,讓夾心階層有選擇。除了置業,也要研究給「夾心階層」的租住房屋,洪雯強調搭建房屋台階,讓年輕人往上走,公屋不應該成為最佳選擇,如此才能激發大家努力工作。
招國偉:增加資助出售房屋 調高單身人士配額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相對高學歷及未畢業大學生申請公屋的主要因素,包括對未來住屋的考慮,例如擔心買不起私人樓宇,以及青年人特別是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時間非常長且相對來講「上樓」可能性較低,房委會過往也會對資格進行審查,因此即使輪候公屋也並不代表公屋就是其最終的住屋。他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公屋以外的更多住房選擇,指不少青年人都有置業希望,應增加他們購買資助房屋的機會。
他見政府正在考慮會否將資助出售房屋比例調高,現在「長策」目標中出租公屋佔相對大比例,明白因應過去公屋輪候時間較長而需增加公屋供應量,但招國偉表示「長策」後五年,待公屋供應趨向穩定時應該提供更多資助出售房屋,亦有必要適當調高單身人士配額,幫助青年置業。另外,針對沒有置業打算的青年人,招國偉提到房協中的乙類屋邨,即針對入息稍高的人士進行租住,而租金也會相對較高,他認為增加乙類屋邨的供應也不乏是一個舉措,讓青年人除了置業之外也有租屋的選擇。
柯創盛:提供不同階梯 助年輕人「有瓦遮頭」
根據房委會資料,在2024年3月底,約有127900宗一般公屋申請,比上季下跌1500宗,其中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則維持在約92300宗。根據2022年統計調查結果,「配額及計分制」下的30歲以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約有38600宗。針對申請公屋高學歷及年輕化情况,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表示,青年人有不同的理想,求學必然是希望成為社會的棟樑,學成後有一份好的工作賺錢購置安樂窩,但他亦理解現在有部分青年人對人生規劃尚未明確,考慮到需要獨立空間,所以盡早輪候公屋,相信部分申請人是剛剛畢業即正在找工作的人士,反映香港住屋問題仍然嚴峻,要思考是否有不同的階梯來幫助30歲及以下的年輕人「有瓦遮頭」。
本港的公營房屋有公屋、綠置居、居屋、白居二等。柯創盛表示,要平衡整體房屋資源的分配,目前仍有很多人居住在不適切居所中等待上樓,多年來公屋的供應仍不及需求。政府提出簡約公屋、過渡性房屋等諸多措施,希望幫助居住在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人士盡快上樓。上屆政府將公營房屋及私營房屋的比例由6:4改為7:3,本屆政府強調多方面覓地建屋,未來十年房屋供應已得到落實,且正全速興建,柯創盛強調當房屋供應穩定後,要思考不同的群體對公屋或資助房屋的需求,從而做出配合。
2022年本港居屋共推售8926個單位,當中預留10%給予一人申請者,即約900間。房委會共收到25萬份申請表,其中有白表20萬份及綠表5萬份。35歲以下申請人有11萬,佔整體43%,但成功買到居屋的僅有480個單位,佔一人申請者配額54%。柯創盛鼓勵房委會及房屋署持開放態度,就資助房屋提高單身人士配額,亦強調房委會作為政府部門應該有不同平台和渠道讓青年朋友有條件透過資助房屋實現「上車」。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