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0克到120公斤 大熊貓成長路知多啲

在今年7月1日香港慶祝回歸27周年紀念酒會上,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中央將向香港送贈一對大熊貓,估計未來數月將會抵港,而李家超更祝願這對大熊貓能在港開枝散葉。有見及此,本文特別整理內地大熊貓專家有關如何繁殖、培育大熊貓等資訊,讓大家知多啲。

旅居海外熊貓現狀

截至今年1月最新數字,中國共與18個國家的20個機構開展大熊貓保護合作。在推動大熊貓保護科研、促進國際友好交流等方面收穫豐碩成果,目前旅居國外的大熊貓總數為56隻,至今已成功繁育成活大熊貓幼崽41胎68隻幼崽。

香港方面,先後有4隻大熊貓進駐海洋公園,但都沒有幼崽出生,4隻大熊貓分別為安安與佳佳、樂樂與盈盈。今年稍後時間,本港將迎來新一對大熊貓。

發情交配

成都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資料顯示,圈養條件下雌性大熊貓5歲左右,雄性大熊貓約6歲進入性成熟,野外大熊貓性成熟稍晚。大熊貓除發情配種季節外,其他時候一般是獨居,各有其活動的區域。

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發情高峰期只有短暫的2至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每年的3至5月。成年雌雄大熊貓相互間主要透過氣味嗅覺(透過留下氣味標記和嗅聞標記)的通訊方式逐漸聚集在一個地方並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發情高潮時相互間通過連續不斷的咩叫聲以及待配姿勢等聽覺、視覺通訊方式表達愛意並達成配對交配。

在大熊貓野外交配場地,有時有多達2至5隻雄性大熊貓透過打鬥競爭優先交配權,並先後都與同一雌性大熊貓成功交配的情況,也有僅一隻雄性與一隻雌性大熊貓交配的情況。交配多在地上,也有在樹上進行。在交配現場也有亞成年以及交配能力弱的大熊貓在旁觀摩學習。雄性大熊貓的發情行為隨雌性大熊貓的發情行為發生而出現,也隨其達到高潮。在同一發情季節,一隻雄性大熊貓可與多隻雌性大熊貓交配,同樣一隻雌性大熊貓也可接受多隻雄性的交配。交配完成後雌雄大熊貓再次分開單獨生活,懷孕、分娩和育幼等工作由雌性大熊貓獨自完成。

育幼生長

大熊貓樂樂(左)和盈盈(右)數月後會迎來一對新同伴。(海洋公園)

大熊貓的繁殖率比較低,因為大熊貓媽媽通常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來照顧牠的孩子。大熊貓在育幼期間不會再繁殖,所以大熊貓通常是隔年產子。不止大熊貓是這樣,其他動物很多也是這樣,像是大象、老虎。這一年半在大熊貓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大熊貓幼崽能從牠們的媽媽那裏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怎樣尋找食物和水源;怎樣躲避天敵、抵禦疾病;怎樣談情說愛、生兒育女;怎樣成為一隻真正的大熊貓。這也幾乎是大熊貓一生中唯一一次和另一隻大熊貓長時間共處,也幾乎是唯一一次的學習機會。

大熊貓妊娠期為83天至200餘天,甚至會出現324天的特殊情況。幼崽通常在7月至9月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個隱蔽的樹洞,或天然的岩洞,裏面有大熊貓媽媽精心鋪墊的樹枝和乾草。

大熊貓繁殖最奇特的一點是牠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在大熊貓剛出生的幾周裏,大熊貓媽媽會一直將孩子抱在懷裏,溫暖牠、保護牠,幾乎寸步不離,移動的時候就把牠銜在嘴裏。大熊貓育幼期間,幼崽的叫聲是母子間聯絡非常重要的通訊工具,幼崽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過熱或其他原因的不適,都透過不同叫聲提醒媽媽滿足其不同需求。由於新生兒還沒有自主排出大、小便的能力,熊貓媽媽會用舌頭舔新生兒的會陰部,有效地刺激牠們排便。

母乳是大熊貓寶寶的最佳營養來源,尤其是初乳,除了有十分豐富的必需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各種酵素外,還含有大量人工無法合成的抗體,幫助寶寶有效抵抗各種疾病的侵害,並有助於寶寶免疫系統的發育。

成長發育各階段

幼年:一歲半前為幼年階段。

剛出生:初生幼崽體重僅是母親體重的1%,平均體重僅120克左右,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粉紅色的皮膚上長着白毛,眼睛和耳朵還沒發育完全,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善。

初生大熊貓幼崽平均體重僅120克左右。(成都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

一至兩周:肩帶、四肢和耳朵漸漸變黑。

一個月:體重1公斤至2公斤。長出黑白相間的毛,變得更像媽媽,但還不能行走。

六到八周:可以睜眼。

三個月:可以慢慢地爬動了。

半歲:可以自由行走,開始學吃竹子。

一歲:開始長出恒齒。

一歲半:離開母親,獨立生活。

亞成年:從一歲半到性成熟前為亞成年階段,相當於人類的青少年時期。這階段大熊貓的食物從營養豐富的奶為主,逐漸過渡到以高纖維、低營養的竹類為主。大熊貓在1歲至3歲期間是最活躍的時期,每天除了採食外,大部分時間都在玩耍、探索和爬樹。

成年:性成熟後為成年階段,體長約160厘米至180厘米,體重約80公斤至120公斤。

(來源:《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