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深度調查|港人嘆本地牙醫「唔憂做」 北上整牙豈止慳10萬元?
【點新聞報道】隨着世紀疫情結束,兩地通關復常,本港社會掀起新一輪北上整牙熱潮。究竟北上整牙有何優勢?本地牙科機構又何去何從?
【曾是本地診所常客 因牙痛無法應診改北上求醫】
為了體驗北上整牙服務,點新聞記者早前約了張小姐即日來回深圳某連鎖牙科診所。一行四人於下午1時半從九龍塘站出發,乘坐港鐵到羅湖口岸過關,其後轉乘巴士抵達位於深圳東門的私營牙科醫院,整個車程約1.5小時。
張小姐告訴記者,自己曾經是本港牙醫診所的常客,自40歲開始,牙齒健康出現問題,患有嚴重牙周病,需要定期洗牙,去除牙結石及牙菌膜。無奈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經常光顧的牙醫診所相繼倒閉,再加上近年港人對牙科服務的需求強勁,令預約洗牙漸趨困難。
「試過有次牙痛,痛了三日,嚴重影響食慾同睡眠,忍不住聯絡姑娘預約洗牙,竟然要等一個月」,張小姐憶述當時感到錯愕,認為病人已經遇到緊急情況,臉部腫脹,姑娘照樣慢條斯理地排期。她形容,香港牙醫「好似唔憂做」,甚少從病人角度出發,體會他們的痛苦,慨嘆供求失衡是市民北上求診的原因之一。
【牙醫人手嚴重短缺 連累公營服務】
事實上,張小姐的例子只屬冰山一角。翻查資料,截至2022年年底,本港有2786名註冊牙醫,大約相當於每1000人只有0.37名牙醫。據世衞資料顯示,工業化國家及地區的平均比例為每1000人有0.5名牙醫,諸如日本和德國更分別達到0.8及0.85名牙醫。如果以750萬人口粗略估算,香港要追上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至少需要3750名牙醫,而要追上日本和德國的水平,就需要約6000名牙醫,大概是現時的兩倍。
審計署最新的報告指出,11間政府牙科診所的派籌數目,由2014/15年度起約每年4萬個,減至2018/19至2022/23年度每年2萬多個,大跌接近5成。另一方面,署方還特地派員實測排隊時間,發現4間診所下午約5時就有市民排隊,求診者需要輪候至少7小時以取得翌日的籌號,情況絕不理想。
值得留意的是,牙醫嚴重流失,不單只影響普通市民,就連公務員享有的牙科服務都大受影響。截至2023年9月1日,衞生署牙醫職系的實際人數為276,空缺率為25.4%,遠遠超過2019/20年度的2.8%。同一時期,公務員牙科定期檢查整體輪候時間亦由前年同時期最長的32個月增至48個月。
由於無法長時間等候,張小姐經朋友介紹到某間連鎖口腔集團應診。她透露,自己需要種植五顆牙齒,醫生建議優先用舊牙骨接駁,進行右顎三顆牙齒的手術,左顎則等待三個月或半年後覆診時處理。
【跨境整牙非香港獨有 業界稱牙科旅遊非常普遍】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分析指,造成北上整牙大熱有多個重要因素,例如本地牙醫人手短缺、公營服務大排長龍、有三年疫情阻礙原本經常到內地覆診的朋友、醫療券試點擴展至兩間深圳的牙科機構等等。香港牙醫學會會長陳超余則認為,這類情況並非香港獨有,學者稱呼該現象為牙科旅遊(Dental Tourism),非常普遍。舉例來說,許多美國人千里迢迢到墨西哥求醫,不少西歐民眾亦喜歡到西班牙就診。
除了等待時間較短之外,張小姐認為,內地牙科機構還有價廉物美,服務周到等優點。她說,自己曾經在香港報價,每隻種植牙要3萬港元,5隻合共收費15萬港元,而且需要排期等候,不是有錢就能即刻解決,相反,在內地牙科醫院進行同類手術,按滙價計算,整個療程只需2萬8千港元,足足節省10多萬元。與此同時,該間內地牙科醫院明碼實價,預約方便,「情況不像香港某些美容中心,購買套票前很容易預約,事後就非常困難,要不斷打電話預約,配合對方的時間,有明顯差別」。
張小姐大讚醫院特地設置專櫃,安排工作人員從旁協助翻譯,減少醫患溝通上的誤會,服務非常貼心。更重要的是,整個醫護團隊以病人的需要出發,提供專業意見,並且保留原有的牙齒。她批評香港有個別牙醫服務態度惡劣,「試過有牙醫問,小姐,你種幾多顆牙齒。我只是病人,不是專業人士,哪會知道自己需要種植多少顆牙齒?難道要一整排牙齒更換?」
【北上整牙或有事故風險 議員籲衡量手術風險】
然而,無可避免的是,北上整牙也伴隨醫療事故的風險。早前有報道引述,港人李先生因蛀牙到深圳一間連鎖牙醫診所求醫,花費約7萬元人民幣,接受「全口重建」療程,殊不知返港後被診斷出顎骨錯亂、面頰頜骨移位。涉事內地牙科診所願意退回他已經繳付的7萬元人民幣,以及回港治療花費的5萬多港元。
陳凱欣認為,這類個案不等於內地醫療水平偏低。市民要清晰地理解不同療程都有不同程度事故發生的風險,例如,開刀種牙遠較洗牙的風險高。她建議,市民除了價格之外,還衡量醫療事故的風險,盡量選擇內地商譽較好的牙科診所。陳超余亦提醒,隨着越來越多港人北上整牙,醫療事故發生機會亦會有所增加,強調香港業界歡迎良性競爭,無奈近期內地同行出現大量不良宣傳手法,例如,以所謂「只需一日就康復」等口號作招徠。
【陳超余:對業界影響不大 受訪者冀改善本地服務】
面對大批港人北上整牙,本地牙科機構又該何去何從?香港牙醫學會會長陳超余重申,優勝劣敗是自由市場的定律,香港有不少知名牙醫,技術與國際接軌,相信只要做好本份,繼續堅持醫德、醫術同醫風,外來競爭不會對本地業界造成太大影響。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認同,本地牙醫有優勝之處,例如熟悉市民的飲食習慣、容易溝通、最新的醫療器械或技術通常會優先被香港引入等等。而更重要的是,「牙痛慘過大病」,普遍市民傾向到鄰近地區就醫,如果可以到內地求醫,相關問題未必去到好嚴重,香港牙醫始終有距離優勢。
張小姐向記者表示,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來自內地同行的競爭可以迫使本地牙科改善服務,「現在好多診所會致電舊客詢問會否有洗牙需要,對比之下,在通關前,就連預約洗牙都有困難」。儘管經常光顧內地醫療集團,但她直言,香港節奏急促,時間寶貴,北上整牙至少需要三至四小時來回,再加上約一小時的治療時間,前前後後要花費約半日,未必是香港市民的首選,強調若果是洗牙、鑲牙等小問題,會寧願留在香港處理。
【業界倡公私營合作 陳凱欣盼當局重視基層醫療】
至於各界關注的牙醫短缺問題,港大牙科每年培訓90名牙醫左右,如果再加上約10多名通過執業試的非本地培訓牙醫的話,本港每年只有約100名新註冊牙醫,難以達到每一千人有0.5名牙醫,即3750名牙醫總數的目標。
陳超余認為,政府要善用短中期措施,多管齊下解決問題,例如,短期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釋放私營市場人手,應付需求,中期是引入非本地培訓的牙醫填補人手,長遠要提高市民對口腔健康的意識,避免求診人數因人口老化而大幅增加。
陳凱欣則相信,若然《牙醫註冊條例》修訂草案順利通過並生效,會有更多本地畢業生和海外牙醫到公營單位服務,強調這些政策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發揮效果,市民要做好期望管理。除修改法例之外,她認為當局要重視基層醫療,若然市民每年定期洗牙,做好預防措施,有助減少牙周病等病痛的發病幾率。
雖然政府積極解決牙醫短缺的問題,但記者留意到張小姐提及,身邊已有十多名朋友到內地應診,年齡由40歲至90歲不等,普遍是經朋友介紹,亦有一些人觀察他人治療效果,「始終深圳有太多牙科醫院或診所,很難分辨哪間較好,大家都在觀察身邊朋友的求診情況。對他們而言,我就是那隻白老鼠」。隨着越來越多港人光顧,向身邊朋友說好內地牙科機構的故事,北上整牙的市場會否出現更顯著的增長?又如果港人習慣北上消費,購買較高昂的牙科治療或保健服務,留給本地牙科的又是否只有洗牙等需求?這些問題值得社會各界探討。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視頻攝製:羅平、周楎、Sunny)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