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香港|葉玉如:香港有能力承擔國家科研任務 鼓勵科學家來港「生根」

回顧30年前的選擇,葉玉如直言「做出了非常好的決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黃艾力攝)

【點新聞報道】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深化內地與香港的科創合作關係。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今日(13日)接受「機遇灣區」主題採訪活動的媒體訪問時表示,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的創科體系日益成熟,香港有能力承擔一部分國家的科研任務,從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以及人才支持三方面推動中國科技更上一層樓。她並以自己30年前從美回流香港科大、由助理教授升至校長的經歷為例,鼓勵科學家來港「生根」,在一流的創科環境中搞科研、教學生,也為香港和國家的創科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30年前的選擇,葉玉如直言「做出了非常好的決定」。她說自己1993年從美國回港時,香港科大才剛剛起步,香港的科技發展也未成體系,但經過國家的鼎力支持、特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以及科研人員的努力,香港創科生態現已逐漸建立,本地孵化的創科企業數不勝數。單以香港科大為例,近30年已經培育了約1,700家初創企業,其中就有10家「獨角獸」和11家上市公司。

葉玉如表示,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的創科體系日益成熟。(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黃艾力攝)

隨着科研生態系統的逐漸成熟,她指出,作為中國最為國際化的城市之一,香港還能幫助內地的科技發展與國際接軌。例如邀請國際和內地頂尖專家來港交流,引進更多跨國的重大科研項目,通過在國際交流中扮演不同角色,增強與國際科研網絡的聯繫,把國家的科研優勢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來,爭取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更多話語權。

葉玉如反復強調,人才是發展科技的關鍵力量。她說,香港擁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例如兩院院士數量就有四十多位,為國家科研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切不僅增強了香港科研學術的力量,也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區政府積極推出政策吸引人才來港,葉玉如表示,留住人才也是她作為香港科大校長時常思考的問題。過去一年學校成功招募了約70名教授,最核心的任務就是營造一個能夠讓科學家心無旁騖、全情投入於其研究領域的氛圍。她相信,若高校能最大限度提供資源支持,政府亦能相應給予住房補貼,將大大提升留住人才的概率。

此外,培養人才也尤為關鍵。她表明,香港科大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致力培養跨學科人才,港科大(廣州)積極嘗試跨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培養國家所需的新型人才。兩個校區的學生也會積極交流,適應區內的產業環境和科創氛圍,為將來的跨區合作打下基礎。

葉玉如還提醒,在國際化背景下,也不能忽略本地人才的作用,指「他們才是最有機會留在香港、為香港作貢獻的群體」。她希望,政府能持續加大對STEM教育資源的投入、構建穩固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公眾的STEM意識,從而強化本地生態系統,多些「底氣」,確保人才發展的持續和活力。

科技成果轉換實例

由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早期檢測阿爾茲海默症的血液檢測技術,就是一個極其成功的科技成果轉化範例。這一技術已授權予科大旗下初創公司康至德,作進一步開發和商品化。目前,康至德已經跟香港5間私家醫院及多間腦神經科和老人科的私家診所合作,向公眾提供相關的血液檢測服務。

該項測試可在阿爾茲海默症臨床症狀出現之前多達10年檢測出一個人是否患有該病,並證實可跨越種族差異,適用於華人和歐洲人群,準確率超過96%。據悉,有興趣人士可以預約到有關的醫療機構接受常規抽血,以檢測阿爾茲海默症,受檢者在接受血液檢測後,大約1個月內可收到檢測報告。

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由科大牽頭於2020年成立,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提供5億元起始資金支持,致力推動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葉玉如擔任中心主任。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競文報道)

相關閱讀:

機遇灣區|香港創業家:河套區擁優越物流配套

機遇灣區|前海155家創新載體 三成依託港資建立

機遇灣區|張虎:港澳居民北上熱度高企 雙向奔赴已成新常態

機遇灣區|南沙產業鏈為鋰電池提供成本競爭優勢

機遇灣區|劉煒:廣州南沙跨境電商業務進出口值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