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社會已播下「減廢」種子 暫緩「垃圾收費」實屬權宜

文/董光羽

備受全香港市民關注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政策,先後兩度延期實施,近八個星期的「先行先試」計劃早前亦已結束。經慎重考慮社會的關注和市民反對如期推行垃圾收費的意見後,政府決定再度押後計劃,並且沒有再定下實施的時間表。政府今次從善如流的決定,顯示負責官員非常務實,理解「垃圾收費」對全港700多萬市民都有所影響。即使已經有「垃圾收費」的法律框架,但現時社會未有共識實施,實在不可以急於一時。雖然香港現時未有條件實施「垃圾收費」,但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減廢」方面不能鬆懈,皆因要做的還有很多,未來如何推動「全民減廢」仍亟待政府牽頭主導,凝聚社會共識。

有市民誤解「垃圾收費」目的

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明白環保和「減廢」的重要,說大家要愛護環境、減少製造垃圾,相信亦沒有太多人反對。然而,一如不少論者所言,在香港推動「減廢」,難度確實一點都不低,對市民而言,減廢回收某程度上是一種移風易俗,若然社會未有足夠準備便貿然推行「垃圾收費」,甚至誤會「收費」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則只會令社會怨聲載道,達不到「減廢」的目標之餘,反而可能引起反彈,好事變壞事。

雖然如今暫緩「垃圾收費」,但一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所言,社會其實亦有所得着,特別是在「減廢回收」的公眾教育方面,社會的認識都有所進步。過去幾個月各大媒體反覆報道和宣傳「垃圾收費」的內容,確實增加了不少市民對「減廢回收」的了解和關心,更加令到很多原本沒有概念的市民開始積極將廢物分類和回收,同時利用「廚餘機」回收廚餘。雖然「垃圾收費」暫時未有落實時間,但相信已培養出「減廢回收」好習慣的市民,亦不會因此而走回頭路。

政府落實多項回收「減廢」安排

正如政府之前反覆強調,「垃圾收費」只是「減廢」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做到「減廢」,除了收費,其實還有很多方法。政府亦表明,對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的初心和目標不變,未來為落實「減廢」目標,將擴大廚餘回收網絡,在全港公共屋邨、大型私人屋苑額外加裝智能廚餘回收桶或廚餘收集設施。對於獲得不少市民歡迎的「綠在區區」回收設施,政府亦會強化有關工作,包括延長營業時間、增加收集點、增加參與的吸引力等。

政府銳意改善和加強回收配套固然令人欣喜,但另一方面,既然政府認同「減廢」是全體社會需要參與的事,那就必須在政府內部做好統籌,除主力負責「減廢」的環境及生態局外,其他相關部門亦必須全面配合,在各自工作範疇內宣傳和推動「減廢」,例如從學校着手,從小教導下一代「減廢」的重要,將「減廢」視為必須推動的社會核心價值。只有如此,才可以推進整個社會的綠色減廢回收文化,令「減廢回收」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社會已播下「減廢」種子

雖然「垃圾收費」看似未竟全功,但支持「減廢」的市民不必失望,還是那一句,「垃圾收費」由始至終只是「減廢」的手段,只要有其他奏效又得到市民支持的替代政策,同樣可以有跟「垃圾收費」一樣的「減廢」效果。筆者深信,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大都具有環保和回收的意識,加上政府大力改善回收配套政策,香港未來的廢物棄置量相信亦可以「與日俱減」,屆時是否推行「垃圾收費」亦已無關宏旨。

最後,筆者認為,政府未來要積極思考,如何才可讓大部分市民明白,不管香港有多少個末端處理垃圾的基建設施(如焚化爐和堆填區),若最終廢物量不減,始終有一天仍是會面對「垃圾圍城」的窘境。只要市民明白這顯淺的道理,自然會知道必須要改變自身習慣,以適應和配合「減廢」這一公認的全球大趨勢。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