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流量有毒,慎服

文/王妮娜

最近本港和內地都在分食社交媒體風波的瓜。香港這邊,一位79歲的香港阿伯娶了46歲的內地女子,因為財產問題和子女鬧翻。阿伯把家務事擺上了公眾枱面,在電視台傾訴了自己的煩惱,一時間掀起了社交媒體的大討論;內地那邊,百度的公關副總裁璩靜身體力行為公司打造個人IP,在五一勞動節假期發布視頻,引發公眾不滿,最後朋友圈發文道歉,並刪除所有抖音視頻。

無論是阿伯還是璩靜,用心皆良苦——希望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力解決迫在眉睫的難題。只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社交媒體猛如虎,在成功引發公眾的廣泛關註後,發布者必須直面關注帶來的不確定性。依然是傳播過程中選擇性理解問題,因為個體所處的環境、價值觀不同,它會讓話題引發的效應和討論偏離發布者的初衷。

比如,阿伯在媒體上分享自己無法享受夕陽戀的苦惱,希望得到公眾的理解和同情,結果是大部分人擔心阿伯被女子騙財,支持子女轉走阿伯財產;璩靜作為百度公關的副總裁原本是希望通過有爭議的社會話題,收割一波流量,但是流量有了,麻煩也來了。因為話題具有爭議性,發表者的初衷可能是希望宣揚努力工作、效率優先的理念,這對於正處在失業、財困、日日被上司PUA苦悶中的大眾們,很難共情,因而接收到的信息引發極大不適。

筆者同為上市公司的公共關係工作者,在時下全社會降本增效的環境下,心領神會璩靜打造個人IP的初衷。有了自己的IP和流量,日後的營銷和投資者關係維護在自己的賬號上發布信息就是了,何苦要每年花一大筆錢僱傭財經公關呢?邏輯沒毛病。時下,社交媒體的確提供了非常好的公域平台,讓所有在平台流轉的信息都有可能成為流量之王。問題是,如果不能正確區分公域和私域信息傳播的特點,流量最後會成為一劑毒藥。

私域信息包括個人觀點、社會身份,傳播的鏈條越是封閉,越能避免選擇性理解導致的歧義、傳播效果越符合目標。為了確保傳播的鏈條封閉,傳播者需要精選特定的傳播對象、傳播渠道。另一方面,私域信息是雙刃劍,由於信息的私密性,往往更能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它在公眾平台上的傳播最容易博取流量。如果只關注私域信息的流量密碼,忽視了公域平台受眾特點,最後導致的結果和阿伯黃昏戀難題、璩靜霸道總裁形象傳播一樣。

社交媒體興盛的今天,私域信息保護越發顯得彌足珍貴。《紅樓夢》裏有個故事:賈瑞戀上王熙鳳,相思成病、入膏肓。有個道士給了他一面「風月寶鑒」鏡子,叮囑說:鏡子專治邪思妄動之症。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管照背面。賈瑞依從道士的話照背面,只見骷髏立在裏面,嚇了一大跳,立馬照正面,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美人王熙鳳在裏面招手叫他。幾番照了正面後,身體不支死去。眾人怪鏡子,鏡子說:誰讓他照正面,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怪我?以此故事觀流量,同理。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向巴菲特學盛事經濟帶貨

生活中的傳播學|香港的浪漫

生活中的傳播學|ESG在藝術裏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