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道|廚餘回收「少慢亂」 外判無王管
本港每天產生約3600公噸廚餘,一年便累積近130萬公噸,可填滿3488個奧運標準泳池。但如此龐大的廚餘量,當中只有百分之六,即約210公噸獲處理,其餘九成便直送堆積區。有參加「廚餘收集先導計劃」的知情人士直指,環保署對外判廚餘收集商監管不足,廚餘回收系統運作混亂,工作成果欠透明度,每年耗資逾億元的廚餘收集計劃成效不彰。
有意見認為,現時垃圾收費配套不足,固體廢物中三分一為廚餘,但廚餘分類回收只是剛起步,回收桶少、收集緩慢,處理混亂,根本是一籌莫展,令整個垃圾收費計劃如斷一臂,現在若全面推行,是勞民傷財。
環保署除了在部分屋苑及公屋設有900個廚餘收集點,2021年開展「廚餘收集先導計劃」,為工商業處所提供點對點的廚餘收集服務。按立法會文件顯示,單是2023/24年度涉及開支逾1.07億元,2024/25年度預算開支更逾1.77億元。環保署以招標形式聘用廚餘收集商,按今年1月的招標文件,共批出四間承辦商,按相關承辦商合約,39個月服務費涉款由逾5000萬元至近1億元,花費如此龐大,成效是否達標?
一位參與計劃的知情人士透露,商戶可免費用回收服務,由承辦各區服務的廚餘商前來收取廚餘,數量按商戶所在區域而定,以香港區為例,最少廚餘回收量為110公斤;九龍及荃灣區是80公斤;新界東,如大埔、沙田區則無規範,廚餘如達40公斤已可收。
商戶:環保署監管不足
有關人士表示,一直參與相關計劃,轄下多間商戶都獲批,唯其中屯門一間商戶已達每日廚餘量約90公斤,向環保署申請三次要求回收,惟該署只回覆已交由收集商處理,至今仍無下文,「一直說估算中,未知是否來收,但我們已由去年10月申請到現在都無消息,只好把廚餘當普通垃圾掉棄。」他質疑各區由不同收集商處理,當區收集多少廚餘,變相是任由承辦商自把自為。
該名人士又提到,相關收集商需定期提交廚餘回收報告給用家及環保署,「有承辦商說每月7日會交報告,但經常到月中還未交,有沒有發給環保署也不知。」他質疑當局有否嚴格監管收集商,並指過往曾發生把申請個案發錯區域。
另有參與計劃的機構人士質疑計劃成效,指現時垃圾收費配套不足,固體廢物中三分一為廚餘,但在廚餘回收剛起步時便全面推行垃圾收費,可謂勞民傷財,自招混亂。
利潤極微 收集商欠積極
另一方面,有廚餘收集商質疑現時收集垃圾都要收費,為何廚餘可免費收集?回收廚餘只收運費及處理費,運費為每車約800至1200元,若需即場處理的廚餘便收取處理費,1噸處理費為800元,利潤極微。他表示,「無肉食」之下,加入計劃的收集商並不踴躍,且長期人手不足,「好多廠(私人回收)都是約十人,好難做。」他為維持經營,一直向一些有大量廚餘的機構收集,「都是一車做一個位,不會一車做40、50個位。」他更指廚餘至今並無分類,回收後需大量人手整理,要收取大量廚餘可謂有心無力。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現透過六份廚餘收集服務合約,覆蓋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西南及離島、新界東及新界西地區,為約900個收集點提供免費廚餘收集服務。每份合約均有規定承辦商每月需達到的廚餘回收量,如未達到合約回收量可被扣減費用。而廚餘收集車已安裝全球定位系統,該署可實時監察車隊收集情況及位置。每個廚餘回收桶也有特定二維碼,承辦商會透過二維碼將資料上傳雲端,有助監察每個收集點廚餘量。完成廚餘收集後,承辦商須提交數據及運載紀錄等供該署人員審查。整體而言,各承辦商運作表現均達合約條款要求。
熱評|做個了斷吧!
本港都市固體廢物中廚餘佔三成,每天約3600公噸,官方數字的廚餘回收處理量約6%,實際可能更少。有參加「廚餘收集先導計劃」業界透露回收行業的各種混亂、腐敗現象。環保署將廚餘回收工作外判了事,對於外判商是否負責任地做好回收、各區收集到的廚餘量情況、市民的參與程度等有否跟進、監管?這些都缺乏透明度。事實上參與計劃的大型屋苑,回收到的廚餘量竟然亦只是兩三桶,顯示相關宣傳教育與監管跟進都嚴重不足。
一個廚餘回收,已暴露本港回收體系十分薄弱,尚未建立好。面對這樣的「基礎」,為何還要硬推試行了一個月已被廣泛民意認為擾民的垃圾收費計劃?不要再拖了,做個了斷吧!
過程複雜|有回收 無分類 一樣送堆填
在環保署廚餘收集服務商名錄中,位於上水河上鄉的綠色環保廚餘回收有限公司為57間中其中一間,該公司董事長呂建基直言:「廚餘回收剛剛這幾年才起步,仍不足夠。」他坦言要做好廚餘回收,政府需多作宣傳及教育,市民的回收意識都好重要,必需要在源頭分類。
現時香港私營廚餘處理廠買少見少,呂建基表示因為處理過程複雜,亦無錢賺,而收取的廚餘多來自公營機構、食品及飲品廠、酒店、學校、餐廳及商場。他指出現時一日回收量大約有20公噸,利用生物科技為廚餘進行發酵降解,再製成動物飼料,但需時長成本較高。他表示,特區政府對環保欠着重,學校、寫字樓等地方的飯盒,其實還有好多廚餘,「我們將飯盒內的殘餘物資分類,膠還膠,廚餘還廚餘,如果我們不做,就全部丟去堆填區。」
呂建基又提到,廚餘回收後,必須處理才能有用,否則收再多但無法處理也是枉然。他認同特區政府陸續建多些處理廚餘的場地,但他更希望當局將手續簡化,才能增加廚餘處理量。
杯水車薪|需2.1萬廚餘桶 目前僅900個
就廚餘回收問題,環保署曾回覆《大公報》表示,「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接受超過1000戶的屋苑申請智能廚餘回收桶,即平均1000戶共用一個容量120公升的廚餘桶(重約0.12公噸)。然而根據2022年《香港固體廢物報告》的資料推算,以一個三人家庭每日平均產生的廚餘量約0.95公斤計算,即每部120公升廚餘桶每日最多可接收126戶的廚餘,佔1000戶的12%。若要提高廚餘回收率,即平均1000戶最少需要設置8個120公升廚餘回收桶,全港則需逾2.1萬個廚餘回收桶。然而,目前只有約900個分布全港的收集點,根本是杯水車薪。
街市回收設施仍在「籌備」
立法會議員梁熙回應指,相關部門對現時廚餘回收以至處理設施規劃過於樂觀,出現配套滯後。他舉例,部門聲稱廚餘處理量可提高至每日600公噸。但事實是,以前未有O·PARK2時全港已可處理300公噸廚餘,現時增加了設施,卻未能收集足夠數量?
梁熙認為廚餘桶太遲設置,為何當局早訂下今年實施垃圾收費,卻要今年才陸續完成在公屋設置?為何今年才推出私人屋苑智能回收桶資助先導計劃?為何在公眾街市設置廚餘回收設施還在籌備?不是應該在垃圾收費原定日期前準備就緒嗎?環保署應進一步解釋。
另外,2029到2031年,沙田污水處理廠搬入岩洞後,廚餘處理量減少50公噸,令全港廚餘處理量實質只有得550公噸。隨廚餘回收量不斷增加,若收集逾600公噸,是否要把多餘的運送到堆填區及焚化爐?或屆時才考慮重啟O·PARK3選址設置?
事實擺在眼前,廚餘回收一籌莫展,從下游設置收集桶,到上游廚餘處理設施,以至未來規劃,都是「嘆慢板」,整個垃圾收費計劃如斷一臂,有關方面應反思現時是否適合推行垃圾收費。
(來源:大公報 記者:余風、蘇荣<文>、調查組<圖、視頻)>、李斯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