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TECH TALK| 郭嵩:邊緣智能像八爪魚 助KO青少年「健康殺手」|嘉賓主持:邱達根

【點新聞報道】邊緣智能,你了解嗎?如果用一種動物比喻,邊緣智能如同把八爪魚——除了大腦,每一個觸手都可以思考並解決問題。邊緣智能早已悄然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連青少年的健康殺手「脊椎側彎」,它也有辦法解決。這項超實用的前沿科技,它的原理是什麼,有什麼與我們的生活有關?本集《港TECH TALK》,點新聞邀請到身兼歐洲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大灣區青年科創基金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的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教授郭嵩,與嘉賓主持邱達根議員對談,為我們介紹邊緣智能的方方面面。

【點擊播放視頻】

【什麼是邊緣智能?像八爪魚?】

邊緣智能和中心化的集中智能「雲計算」是一個對應且互補的關係。讓我們從英特爾網的結構開始理解:想像英特爾網核心「雲計算」內有數以萬計的數據資源,當我們要將每一個數據都梳理起來時,會需要大量且長時間的負荷量及處理能力。科學家們想將不需要留存在英特爾網核心的「必需品」優化開來,因此他們計劃在周邊設置一些「臨時站點」,將數據存放於此,就有了「邊緣」的概念。

邊緣智能和雲計算的關係。

簡單來說,「雲計算」通常是負責長周期的總數據統籌,邊緣智能則為一個實時、短周期的輔助,通常發生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非常形象的一個例子,就是八爪魚。」郭嵩介紹,為了適應千奇百怪的海洋環境,八爪魚的每一個觸手都具有自制性、適應性,還可以自己做決策。「雲計算」就像是八爪魚的主腦,邊緣智能就是觸手上的副腦,負責更實際的任務。

邊緣智能像八爪魚觸手上的副腦。

為什麼我們需要邊緣智能?郭嵩解釋,當今社會資訊科技四通八達,萬事都涉及到數據。為了快速的響應及適應不同的環境,就必須使用邊緣智能來過濾這些數據。常見的生活應用包括智慧交通,在邊緣智能「施法」下,交通燈可以根據攝像頭畫面,實時監測及預測車流量,從而調節交通燈節奏,讓整體交通的等待時間、耗油量,甚至是空氣污染程度,都能大幅度下降。「現今許多生活應用其實都不需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匯報到中心去,問這個中心『我該做什麼』,那什麼都會來不及處理。」郭教授說。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下的智慧交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圖片)

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裏,兩年前就已經開始逐步實施智慧交通,其他的生活例子還包括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等等,邊緣智能早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指令不需要到達遙遠的數據中心,邊緣智能就能大幅縮短時延。而從邊緣上傳到中心的數據,由於已經被邊緣智能處理及過濾過,也能更集中地收集到有用數據。

【無輻射脊柱篩查 助青少年健康】

除了處理信息化的數據,邊緣智能還會為健康生活帶來益處。目前,郭嵩的團隊正在利用邊緣智能進行AI智能脊柱矯形康復平台的研發工作。他指,現階段全球有接近70%的青少年出現姿態異常的情況,當中5%更是接近脊柱側彎的程度,在中國已經成為青少年前三號「健康殺手」。全身檢查費用高昂, 傳統X光檢查有輻射危害等因素,令定期健康檢測及診斷服務無法普及到每一個家庭中。郭教授團隊內的一名學生也常年受脊柱側彎所困擾,因此團隊期望打造一個價格低廉但精度一致、針對青少年的無輻射脊柱檢測技術,並將該技術納入到國家常規體檢系統內。

郭嵩教授團隊研發的 紅外三維脊柱及 智能儀態分析儀。(點新聞記者攝)

目前,該技術已經與中國許多城市的健康中心合作,例如揚州、成都,為中小學生進行常規化無輻射脊柱體檢,也有提供給家庭式的一體機,在家就能檢測脊椎狀況。這個平台如何幫助脊柱矯形呢?郭嵩解釋,這個平台是系統針對脊柱、盆骨、腳部型態,透過收集姿態健康數據為受測者提供最佳的預防或治療方案,並能夠實時追蹤脊柱狀態,利用雲端大數據及時調整方案。

脊椎側彎。(受訪者供圖)
邊緣智能已經用在了青少年脊椎檢查裏。(受訪者工圖)

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三步:通過一體機利用紅外線進行360°全身掃描,將脊椎三維圖重構出來,同時可以通過手機程序,利用手機鏡頭進行多角度分析體態狀況,去計算參數以及進行重建。如果發現是疑似脊椎側彎或姿態異常的市民,就可以攜帶報告去就近合作的醫院站點進行複查及治療。「如果與X光的掃描圖作比較,我們計算精度能維持在92%,因此可用於早期篩查、提供給患者和醫院非常實用的信息。」郭嵩說。

AI 智能脊柱篩查檢測流程。(受訪者供圖)
脊椎檢查三維圖。(受訪者供圖)

郭嵩還指出,邊緣智能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保護個人隱私,以這項科研產品為例,用戶的隱私信息全部會存放在個人的移動設備內,不需要向醫院共享數據;另一方面,從醫院角度來說,一個醫院的雲數據空間有限,且並非每所醫院都會共享數據,因此利用邊緣智能,患者可以直接拿手機內的數據求醫,也方便日常使用。

【邊緣智能、Web3.0與區塊鏈】

「Web3.0」也是近期計算機界十分熱門的話題之一,它又是什麼呢?郭嵩說,Web3.0可視為Web 2.0的升級版,Web2.0是現時最普遍的網絡運營商,實際上就是一個集中式的做法,用戶生產的內容及上載的數據屬於服務提供商,而Web3.0則是顛覆了該做法,「這個數據的生產者就是它的擁有者,可以變成是自己的資產,我的內容產生價值,我就能夠獲利。」

邊緣智能最貼近用戶的使用,Web3.0又是秉持「用戶就是擁有者」的原則,那邊緣智能又如何與Web3.0互相發揮作用?這就提到一個關鍵點——區塊鏈技術,即一種分布化的信任機制,當中又細分為分布式的計算智能以及可信度。郭教授提到,往常用戶在Web2.0中,如果要保證權限以及自己的ID,只能信任集中網絡的運營商,但通常有成本高以及潛在的洩露風險,「比如說如果一個中心化的節點失效了,那它整個就癱瘓了,你的隱私就難以保證了,非常的不牢靠也不經濟。」因此,越來越多科學家放眼於更加邊緣化、個人化的Web3.0,去擁抱這項技術的開發。

郭嵩教授與他的團隊。(點新聞記者攝)

目前郭嵩與其他專家共同成立了一間Web3.0研究院,正與企業家合作開發區塊鏈技術,包括密碼學、身份證明等技術,「可以說的是,現在基層的數字化資產管理已經用到了許多非常前沿的邊緣智能技術,那麼往後上層更核心的資產管理面,基於Web3.0的未來,我們就能拭目以待了」。

【下集預告:郭嵩的創科路】

究竟該如何將科研打入市場?郭嵩又是如何一步步從研究階段走到推出產品?他走上創科路竟然是因為愛看科學八卦?下一集,嘉賓主持邱達根議員將繼續與郭嵩教授對談,聽聽郭教授如何成為科學家的故事。

港TECH TALK|迷戀科學更愛看科學八卦?郭嵩用科研化幻想為現實|我的創科路|嘉賓主持:邱達根

(攝製組:點新聞記者丁旻、鹿洺、蘇婷、任青、Sunny|撰文:丁旻|旁白:葉德榮)

——————————————————

【港TECH TALK

點新聞推出全新創科訪談節目《港TECH TALK》,特邀立法會創新界議員邱達根做嘉賓主持,邀請創業業界知名學者、創業者進行對談,介紹本港先進、有趣的創科發明,聊產學研趣聞,聽科學家成長故事,看香港如何孵化創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