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採手記|憶三月北京行

【點新聞報道】四月的香港,春意盎然。最近社會各界積極組織學習兩會精神,小記我也在香港先後參與了幾次「全國兩會精神分享會」的採訪活動,聽着代表委員們分享參加全國兩會的心得體會,小記的思緒不禁回到三月的北京——今年全國兩會,我作為一個傳媒新兵,參與了這一重大新聞戰役,回想起來,十分難忘。

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是我加入公司以來參與過的規模最大的採訪任務。當我得知自己作為部門的攝像記者參與其中,心情非常興奮以及緊張。前幾年,全國兩會的報道因應防疫要求,想要進入人民大會堂採訪並不容易。而今年,參與全國兩會採訪的記者們都可以進入大會堂,大家紛紛「放飛自我」,再現十八般武藝圍追代表委員的盛況。同行者中有同事是「兩會老兵」,幫助我在出發前了解清楚器材安排以及採訪須知,讓我作好最佳準備前往北京。

北京街頭車輛眾多。(點新聞記者攝)

抵達北京的第一天,我所在的團隊因為交通問題未能趕在工作人員下班前拿到兩會的記者證。於是第二天只能在指定取證時間前,在北京市區內拍攝街景,側面感受兩會期間的城市氣氛。印象最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交通高峰期時的堵車。從東到西,長長車龍,去不同的地方拍攝的時候,都會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

兩會正式開始後,工作與行程繁忙起來,個人的狀態也變得緊張。經常早上天還沒亮,便要頂着寒冷的天氣出發前往人民大會堂。抵達會場時,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那一條非常長的記者排隊隊伍,其中也能夠遇見一些香港的記者朋友,也感到非常之親切。

凌晨的北京街頭,天色微明。(點新聞記者攝)

兩會採訪的頭幾天,是幾場開幕會。由於文字記者和攝像記者在不同樓層,在會場內我只能自己獨自負責攝影攝像任務,每天都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會場2樓攝影專區「霸位」。今年全國兩會全面開放給國內外記者進入大會堂採訪,所以人數真的非常之多,好位置不是那麼容易拿得到,所以只能夠與不同的記者朋友互相遷就,才能一起「共享」一個好位置,拍攝好整個會議過程。

在會議結束時,我也是獨自拿着所有的器材跑到樓下,與團隊中的文字記者匯合,然後馬上找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以及政協委員在會場內外「扑咪」採訪。整個「圍堵」代表委員的時間非常緊張,所以我們一看見目標便要即刻跑去採訪,可說是像打仗一般。然後在每次的採訪結束後,便需要和後方的同事溝通,告訴他們有哪些人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並以最快的速度配合傳片回香港,讓編導同事快速剪片,以最快速度推出視頻新聞產品。

記者們在人民大會堂前合影。(點新聞記者攝)

在全國兩會開幕、閉幕及記者會、開放日報道以外,我也負責兩會特別節目「大文會客廳」的拍攝任務。由於兩會期間人手格外緊張,一個人要身兼多職,因此在這個棚拍節目任務裏,我負責了攝影師、攝像師、燈光師、收音師的角色,對自己也有極大鍛鍊。節目中我們採訪了唐英年、李慧琼、霍啟剛、莫華倫等多位代表委員,在北京新聞中心同事協助及香港後方同事緊密溝通協作下,節目製作非常順利,每次拍攝後都能以最快速度推出圖文、視頻,在新媒體時代一馬當先。

著名歌手莫華倫接受會客廳採訪。(點新聞記者攝)

在整個兩會的期間,還有兩點也令我印象頗為深刻:第一是我第一次出鏡,雖然我說話不算流利,但非常感謝記者同事的鼓勵,我鼓起勇氣出現在視頻中,讓大家認識這一次點新聞赴京參與全國兩會報道的團隊;第二便是我有機會在會議採訪間隙的空餘時間,在北京城內拍攝視頻素材。雖然我的家人來自北京,但我生長在香港,北京對我來說是遙遠的「家鄉」,一直生活在香港的我也少有回京探訪親朋的機會。這次因工作安排「回」北京,我覺得非常幸運,可以以一個港媒攝影記者的身份記錄北京的點滴。走過不同的大街胡同,都能發現很多與香港不同的地方,例如人們的生活習慣及語言上的分別,都令我感到非常有趣。我們還曾去了前門附近的大街和茶舍,拍攝了北京當地的特色傳統食物和文化,例如茶館文化以及傳統皮影戲,讓我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認為,雖然這次拍攝任務比以往更重更緊張,但能夠「忙裏偷閑」,重新認識、感受以及記錄兩會期間的北京,是一種難得的經歷。

記者們合影。(點新聞記者攝)

總結整個兩會的拍攝任務,這是我加入公司以來參與過的最大型採訪安排,我感到非常有幸能成為前線的一員,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採訪,也非常感謝內地同事的緊密合作,以及香港後方同事專業且快速的跟進,才能讓我能放心大膽地嘗試拍攝不同的產品,作為在北京的港媒一員,為香港市民提供有關兩會的最新、最全的報道。

新聞中心展示的機械人,十分新奇。(點新聞記者攝)

作為一個和影像打交道的人,雖然撰文並非我最擅長的記錄方式,卻也想試着定格下翻湧而來的難忘回憶。帶着兩會採訪的寶貴經驗,希望未來能採訪、拍攝、製作更多好的視頻報道給香港讀者。

(撰文:點新聞記者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