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垃圾收費從長計議 實事求是精準施策

垃圾收費政策自4月1日開始試行以來,整體情況不如人意,廚餘收集比例極低,指定袋使用率不及五成,大多數居民仍未掌握系統流程,要想在8月1日全面推行可謂困難重重。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希望完成先行先試後進行系統調查,深入了解居民意見,並就技術、配套、參與者情緒等作分析,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走。特區政府以務實態度推動相關政策值得肯定,「減廢」保護環境方向完全正確,但正所謂「移風易俗」不易,未來需要更周詳的配套,重新檢視、精準施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垃圾收費政策的初心,並不是「收費」而是「減廢」。但現實卻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只知「收費」,對具體的流程和安排並不了解,更別提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以「減廢」最關鍵範疇的廚餘收集為例,目前共有約900個收集設施分布於各區,即便到了8月份,全港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也才分別有700和300個相關回收桶投入服務。然而,相較於全港超過42000棟私人樓宇,以及超過3700棟的「三無大廈」,該數量並不足夠。

即便如此,大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幾個主要試點地區,由於位置不方便、指引欠清晰、缺乏足夠誘因等,導致相關設施使用率極低。不少市民表示,要走10分鐘才能倒垃圾,很不方便;一些飲食業者也訴苦道,由於長期缺乏人手,「根本做不到要求」,希望政府提供支援並暫緩推行。

事實上,香港目前每天約有11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棄置於堆填區,當中約3200公噸(30%)為廚餘,屬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最大類別。在每天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中,約1000公噸是來自工商業,包括食肆、酒店、街市、食品製造及加工業等。以目前如此低的使用率來看,要實現預定的「減廢」目標,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還只是廚餘問題,其他涉及層面更廣的住宅「減廢」問題,同樣不容樂觀。要說支持環保,人人同意,但要改變習慣、增加開支,卻非人人樂意。昨日謝展寰局長就承認,大部分居民願意參與,一般有八九成人願意去領取指定袋,但使用率較為參差,由20%多至50%多不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與宣傳不足有關,但更根本的還在於整個體系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政策配套嚴重不足。

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行會成員林正財日前表示,要時間讓市民慢慢改變扔垃圾習慣。「一下子改變七百多萬市民,挑戰是大,我們咬緊牙根先起步,不要想一下子就做到100分,我們可能做到60、70分?我們開始用至少一、兩年時間,讓大家習慣及不斷進步。」他並指政府會謹慎考慮市民的意見。

本屆特區政府「以結果為目標」,積極「化解民生憂難」,務實施策成效顯著,得到市民的充分肯定。在推動垃圾收費政策上,特區政府並不存在所謂的「錯判」問題,環境及生態局各部門上下全力以赴,工作辛苦,殊為不易,市民也完全看得到。其實,在「減廢」的原則上,香港社會是有共識的,關鍵在於如何周詳安排,更好地落實。

藉此次「先行先試」機會,有關部門可全面分析數據,並就建立一套怎樣的「垃圾回收配套體系」作出深入研究。香港情況特殊,外地可行的香港未必能行,在時機未成熟之前,不宜貿然全面推行。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特區政府推遲全面落實垃圾收費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香港各界市民支持政府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推行政策。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