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港鐵溫和加價不為過

文/黎岩

港鐵宣布根據現行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原本可加3.2%,惟觸發機制下的「封頂」限制,加幅技術性調整至3.09%,與現行機制中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居民收入中位數增幅3.09%等量齊觀,預計新票價今年6月生效。港鐵如此決定,顯然在於堵住歷年加價引致的悠悠之口,在人工及電力能源不可逆加價的前提下,縱然坐擁70億元盈利,港鐵亦不得已溫和加價。雖然加價無一例外會引致不滿,但如此溫和加幅,加之港鐵同時亦宣布會推出一系列的優惠,總體而言,不算為過,尚可接受。

今次是機制引入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後連續第二年加價。根據政府統計數據,去年12月消費物價指數升幅約為2.4%,加之港鐵在人工之外其中一項較大營運開支為電費,中電去年加價約6.4%,考慮到港鐵作為一家商業營運的公司,不僅僅要考慮公眾利益,更要考慮股東利益,所以,3.09%的溫和加幅確實不為過,畢竟,以現時本港月收入中位數19800元相比較,每月僅需額外多支出約61元,整體負擔不算重,尚在市民心理預期的承受範圍內。

港鐵昨日亦表示,將在票價調整機制以外,繼續為乘客提供恒常票價優惠,讓長者、小童、合資格學生及殘疾人士等不同乘客群受惠,去年相關優惠總值約29億元。另外,公司亦會繼續提供不同車費推廣,包括綠色專線小巴0.5港幣轉乘優惠及「都會票」,並延續「全月通」、「屯門-南昌全日通」及「早晨折扣優惠」計劃一年。

港鐵去年引入的可加可減機制,今年第二年套用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有100億元或以上可減0.8百分點,惟受大環境影響,其中物業發展收益只佔約20億元,因此今年可獲得的票價減幅就只有最基本的0.6百分點,而目前樓市欠佳,所以港鐵的物業發展收入回落,預期未來幾年的物業發展收入都不會明顯增加。在扣除20億元物業發展收益外,港鐵去年賺取約50億元商場租金及廣告等非物業收入。意味著,港鐵營運收益主要來自票務以外的收益。

港鐵按機制溫和加價雖則無可厚非,但外界所擔心的卻是由此引致的連鎖反應。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昨日就表示,過去港鐵每逢加價往往帶動其他公共交通機構跟從,預期稍後時間將有其他公共交通機構陸續申請加價。惟鑑於本港經濟仍處於復甦初期,不少市民仍然面對減薪裁員壓力,擔心加價導致基層市民生活開支百上加斤。

東鐵出身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倒是相對理性,他認為,封頂機制已顧及市民負擔能力,應該尊重,稱「不能輸打贏要」。又建議港鐵不應只考慮票務收入推出優惠,如可透過早晨折扣和月票優惠等「催谷」客量,以帶動廣告和商場等收益。

來自商界的立法會議員嚴剛則從商家經營的角度說出另一番話,他認為,港鐵根據機制溫和加幅,加價幅度尚在市民所能承擔的範圍內,現時社會整體發展已漸入佳境,去年底有機構調查,本港2024年打工仔薪水可望有輕微加幅,水漲船高,港鐵加價也在情理之中。在關注港鐵加幅的同時,應該把焦點落在港鐵如何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能夠隨機應變,應對並確保重大節假日的客流高峰期暢通無阻,讓內地遊客乘興而來乘興而歸。

工聯會鄧家彪則建議,港鐵除交回政府的股息外,再調配一定資金成立公共交通基金,為市民增加福利,支撐市民出行費用。

當然,港鐵應積極考慮為居住在新界遠途市民提供更多優惠。相對而言,居住在新界的市民,相對收入低於港島及九龍,但每日需要支出的交通費用卻絕對多過港九居民,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居住在新界是自我選擇,但卻是被逼無奈的選擇,沒有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願意長途跋涉舟車勞頓,甚至還要起早貪黑趕路,惟因新界樓價及租金相對廉宜而已。儘管港鐵一再聲稱西鐵線幾為虧損營運,需要其他收益補貼,但港鐵也應該具有整體的大局意識,把整體香港的利益做整體考量,為新界居民提供更多的津貼。

當然,為公平起見,可以釐定一個合理的機制,類似政府去年推出的交通津貼計劃,以本港打工仔每月交通開支的中位數計,對於交通開支超過中位數的市民,或者單一八達通卡交通開支最多的其中一定比例的市民,給予更多優惠。雖然早年有調查指居住港島的居民的每月交通開支多達2800元,而居住新界的居民則為2100元,但這個調查並未以公共交通開支為基準,並未考慮到港島居民相關開支很大可能包括了私家車及打的費用。若果能夠以公共交通開支計算,相信新界居民用於公共交通開支遠遠多於港島,甚至以倍數計。同樣道理,以單月公共交通開支約佔市民收入6%計算,基層市民以及居住在新界的市民就會明顯感到負擔過重。

所以,港鐵作為政府為大股東的具有公營色彩的商業機構,若果在確保商業營運並為股東利益考慮的同時,能夠積極為營造和諧社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扶掖基層弱勢,無疑是港鐵管理層應該積極考慮的管治方向。至於主張作為港鐵大股東的政府,把每年從港鐵收取的股息回饋津貼市民,在現時庫房緊絀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可取的天真想法。

相關閱讀:

講真D|港鐵加價又要帶動加價潮?

不只港鐵/巴士/電費 這些也「漲」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