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多重「把關」打擊騙案 陳振英倡參考新加坡設自動偵測功能

陳振英倡議香港效法新加坡理財應用程式,增設自動偵測功能。(點新聞資料圖)

【點新聞報道】隨着電子交易愈趨普及,大眾都習慣以電子錢包和網上轉賬為付款工具。然而,近年網絡詐騙猖獗,騙案手法層出不窮,令不少市民和長者都誤墮騙案陷阱。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出席今日(23日)的《傑論分析》節目,探討本港銀行界如何協助政府打擊網絡騙案,以及深入了解新加坡理財應用程式在加強網上交易安全的優勢。

本港銀行設多重「把關」盡職審查 減低騙案

楊永杰在節目開首時分享指,有街坊曾在銀行提取約20萬元的大額款項,而幸得銀行櫃台服務職員再三查問資金的用途,並建議致電家人核實,才得知原來受騙。對於銀行界在協助政府打擊電騙或網絡騙案的舉措上,陳振英表示,銀行界一直期望與警方共同攜手合作打擊所有騙案,除了客戶經櫃台服務提取大額款項時,職員會查問用途外,銀行亦會於所有大額轉賬至第三方私人戶口時,向客戶核實提取巨款目的,並會進行覆核分析是否為合理交易。

陳振英續指,騙徒手法多變,有機會冒認客戶身份,例如盜取他人密碼及資料等進行提款或網上交易。而銀行提供的雙重認證功能可以提供兩重保障,第一步是輸入自設的賬戶登入名稱和密碼,而第二步認證有多種方法,包括輸入由保安編碼器產生或由手機短訊發出的一次性密碼、生物特徵掃描的認證方法,例如指紋、聲紋等。陳振英指,即使騙徒取得賬戶登入密碼方法後,亦難以得到第二重認證的資料。而銀行會在進行客戶指示作交易的同時,行使盡職審查,期望讓騙徒無機可乘。

倡參考新加坡設自動偵測功能

楊永杰表示,留意到陳振英早前提出,倡議香港效法新加坡理財應用程式,增設自動偵測功能。陳振英回應指,香港警方早前已前往當地取經,新加坡當局要求銀行應用程式設有自動偵測功能,而APP的運作分為兩部分。首先,會偵測用戶手機是否同時開啟了有允許截圖或共用資料的應用程式,若出現此情況,客戶需要關閉這些應用程式,方可登入銀行APP進行交易。

其次,自動偵測功能會再進一步偵測手機是否有非官方下載的應用程式或惡意軟件,若發現此情況便會發出相關提示,才可登入銀行APP進行交易。陳振英認為,此項功能可以讓用戶在安全情況下才登入戶口進行交易,而現時本港有部分銀行停用手機屏幕截圖功能,防止盜取客戶資料的做法是倣效新加坡,但他認為實行自動偵測功能可更進一步阻止騙案的發生。

容許認可機構交換客戶賬戶訊息 助阻止非法資金轉移

為有效打擊金融詐騙案,金管局建議容許銀行業、監管當局與執法機構交換客戶賬戶訊息,阻止非法資金轉移。陳振英表示,自去年6月開始,警方與銀行合作邀請了5間零售銀行參與分享公司戶口資料,聚焦於懷疑涉及詐騙相關洗錢活動的企業訊息,透過銀行與銀行之間分享資訊,即時堵截騙款在這些戶口流動。

不過,由於騙徒大多以個人名義開設賬戶,而本港大型銀行戶口合計多達數千萬,有見及此,銀行界倡議容許認可機構交換客戶、賬戶及交易訊息。不過,個人私隱問題是考慮因素之一,而有關方案實行細節要在3月29日截止的公眾徵詢意見期後,才有進一步的立法建議。

陳振英補充,立法建議大致分為兩方面,一是提供「安全港」保護,列明銀行在哪些情況下可透露客戶資料而不屬違法;二是讓銀行在私隱條例下獲得豁免限制。陳振英表示,若相關立法建議細節能在保障個人私隱與防止騙案之間取得平衡,期望未來在立法過程中會得到立法會議員一同支持。

提醒市民勿以個人資料設定密碼

在現今電子支付盛行下,用戶更加需要保護個人戶口的付款密碼,避免被人盜用。陳振英表示,過往銀行在用戶安全上都有不同的建議,包括經常提醒客戶的銀行賬戶和電子錢包應設定為不同密碼,讓騙徒不會輕易登入更多相關戶口。其次,亦有建議客戶避免以個人出生日、住址或電話作為密碼,他解釋由於騙徒有機會已掌握部分個人資料,試圖「撞密碼」。

另外,銀行亦有建議客戶在電子交易上設定每日最高交易限額,除減低損失,亦可加強整個戶口的安全性。最後,他強調金管局對銀行作出規定,若客戶進行了相對大額的交易時,需要向客戶發出交易訊息通知,包括即時短訊和郵寄交易確認信。陳振英深信,銀行在交易上設有多個審慎措施,對於市民在使用電子交易上亦可提供安全保障和信心。

相關報道:

(有片)兩會|陳振英大讚中國速度 金融機構回覆只需兩日

預算案|陳振英:預算案金融篇幅多 「撤辣」有助提振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