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消弭政策「溫差」 政府積極出實招
【點新聞報道】有關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存在「溫差」的話題在今年兩會上引發熱議。去年是中國經濟疫後復甦首年,全年經濟增速達到5.2%,超額實現年度目標,但與此同時價格持續低迷,GDP平減指數罕見為負,導致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增速,與名義GDP相關性更強的企業營收、利潤等實際出現下降,加深了個體感知與宏觀數據的差異。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宏觀數據與個體感知存在「溫差」帶有一定普遍性,不僅中國有,歐美等發達國家同樣有。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就指出,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都存在一定「溫差」,經濟規模越大、經營主體越多元,在經濟周期波動中「溫差」越明顯。當下中國經濟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是這一「溫差」產生的大背景,「溫差」背後反映出市場活力不足、預期不穩、復甦不平衡等現實問題。
舉例來說,去年從中央到地方全方位出台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和預期。不過,一邊是國有企業投資「凱歌高奏」全年保持7%以上增長,在很多領域行業進行布局;另一邊則是民營投資繼續錄得負增長,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利潤持續下降,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成常態。參加全國兩會不少民營企業家代表委員們在切身感受到中央堅定支持民企發展的政策支持的同時仍有一些疑慮,比如,政策重制定、輕執行,「以文件落實文件」屢有發生,「文件出台一年半載,相應方案還沒落地」……一位企業家向記者直言,「很多人講,資本『躺平』了,實際上,有盈利的地方、有希望的地方,資本從來都不會『躺平』。」
再比如,疫後復甦以來,啟動居民消費總是效果不佳,各級政府反映支持消費的政策「應出盡出」,而居民個人則多感慨收入下滑、負擔過重。個體感知與宏觀政策之間的鴻溝,背後是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網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的現實矛盾。
經濟有亮點有隱憂,唯有積極應對,才能真正打消公眾懷疑、提振信心。當下決策層高度重視提振信心、改善預期。消弭政策「溫差」,讓更多市場主體和個人感受到政府積極作為下經濟社會澎湃發展的成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不少實招和暖招。《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提速,給予民營經濟法律和制度保障;較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最低標準,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保障,加固社會保障安全網等等。
當然,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活力,歸根到底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對於億萬市場主體來說,改革開放才是信心的終極來源,本次全國兩會上,中央領導人明確釋放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信號。隨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經濟的積極變化越來越多,宏觀政策文件與微觀主體感受之間的「溫差」定會越來越小,讓個體更加真切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點新聞記者海巖報道)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