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坦然面對赤字
文/黎岩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特區政府,乃至社會各界,相信都無一例外地聚焦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連日來會見抵京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並發表講話,有與會的政協委員引述夏主任的講話稱,滿意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認為本港財赤「不算是什麼」,各界應坦然面對財赤,齊心合力把經濟搞上去。有港區人大代表又引述夏寶龍指,香港要發展得好,一定要繼續保持國際化、市場化及法治化。
未來持續若干年的財政赤字現象將是一個無法迴避、必須面對的趨勢,但也毋須杞人憂天式地憂心忡忡。相信隨着中央惠港政策的陸續推出,特區相應政策的落實,以及外圍經濟環境的持續改善,特別是具有韌性與穩定性的內地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香港社會經濟持續改善向好的總體趨勢斷然不會逆轉。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政府全面撤辣引致的地產市道的逐步復甦活躍,政府稅收得以穩定,在可望的三五年內逐步消弭赤字,確保量入為出的公共財政政策的穩健,並非一件困難的事情。
夏寶龍在會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就指出,十分讚賞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雖然有赤字,但不算得什麼,香港的財政狀況是發達經濟體中最好的,不是有人想唱衰就能唱衰的」。
面對高達1016億元的赤字,且下年度仍是赤字預算,各界都在條陳紛紛,如何眾志成城地致力化解。然而,本已過氣的前財爺曾俊華3月3日就發文,質疑香港已進入結構性財赤。
這位多年專責財政政策、且連續多年對政府收入都會估錯,有一年錯值高達900億元的前財政司司長,就對香港財政赤字杞人憂天,甚至憂慮香港將要長期「借貸度日」。他認為如果發債,是用作大型基建投資項目,等待落成後有長期經濟回報,做法並無問題。但若連年發債,用以支付日常開支,以至用「債冚債」,將令庫房空虛,政府荷包無需多久就會乾涸,各項公共服務「大縮水」,就會影響香港信用評級,後果將由下一代承受。
亦因此,他就認為,一定要減低政府支出,包括經常開支,並要留意基建項目等非經常性開支是否有必要及過於龐大,否則香港永遠走不出結構性財赤。
對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港府預期經營和綜合賬戶將分別於兩年和三年後恢復收支平衡,市民無須擔心香港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陳茂波重申,港府發債不會用作支付政府經常性開支,而是用於投資基建項目,尤其是北部都會區、洪水橋新發展區,以至其他工程項目。他又不點名指曾俊華在任期間停止造地、基建投入不足,市民只能「呆睇」樓價飆升。追根溯源,鬍鬚曾才是今日政府財政赤字的肇始者,畢竟,政府當年縮手縮腳,不敢也無意大舉基建,造成對可持續發展的阻滯。為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政府將不得不發行千億債券搞基建。這或許就是曾俊華所言的「後果由下一代承受」。
其實,政府儲備雖然從高位回落至7000億左右,但整體財政仍然十分穩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曾到港進行評估時指,港府財政非常穩健。國際多家權威評級和金融機構,乃至專業投資者和金融市場人士,也歡迎和讚同港府應多發債,利用市場資金,確保各個基建投資項目能按時展開,看好並支持政府發債搞基建,為持續發展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並不擔心這樣做會影響特區財政穩健。
雖然香港特區是中國主權國家屬下的一個特區,與一般主權國家的財政政策不具有可比性。但作為一般公共財政支出,一個經濟實體的實際成效仍有相互間的參照價值。
以美國為例,美國財政部去年10月20日公布了2023年的收入與支出報告,預算赤字為1.695兆美元,比上一財年增加了約3200億美元,增幅23%。這是美國史上第三大的預算缺口,單是利息支付總額就佔GDP的比例為3.28%,約為8800億美元。以美國總人口計算,平均每一位美國人為此需要每年為政府支付大約3000美元的赤字利息。報告更預計到203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約2.13兆美元。國際評級機構從未擔憂美國政府財政是否穩健,是否考慮給予降級,鬍鬚曾對此為何卻從不質疑或感到奇怪呢?
以香港1016億元赤字計,每年額外產生的利息支出約為40億元,即每位香港人每年僅僅額外承擔公共財政負擔的約533港元利息(約65美元),只為美國國民財政負擔的幾十分之一而已。可謂是小巫見大巫,美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財政赤字,香港只有約三數年的短期財赤,對此,又有什麼可大驚小怪、杞人憂天的呢?
曾俊華在任9年半,發表過9份預算案,當中年年「估錯數」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向為外界詬病,2017年預估財政盈餘114億元,結果盈餘高達928億元,少估了足足逾800億元,但這卻並非最荒誕的預測。在2010/11年度,預算盈餘與實際盈餘更相差到離譜的逾1,000億元。如此財政行家,又有何等面目,對現屆政府的財政預算指手畫腳說三道四呢?
當然,根本的問題還在於,應該理性坦然地面對短期財政赤字,堅定信心,不為外界干擾所迷惑動搖,齊心合力發展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繁榮中消弭財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