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上)|千億財赤香港現結構式危機?議員、學者意見不一
【點新聞報道】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周三(28日)發表。儘管世紀疫情結束,市民生活復常,但經濟復甦力度未夠,政府賣地及印花稅收入減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估計政府本年度赤字約1000億元,超出原先估算的544億。針對政府財政赤字增加,點新聞網一連兩日,請來多名立法會議員、學者和商界人士討論公共財政與開源節流等議題。
政府再現千億赤字 財政儲備大跌
陳茂波早前表示,政府原定24/25年會錄得96億元盈餘,其後每年盈餘增加,惟環球利率高企、地緣政治不明朗,預計2024/25年度未能扭虧為盈。他又提到,過去幾年政府開支大增,未來要適當節流,當中包括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各部門需要節省經常性開支1%等。
截至去年12月底,本港財政儲備為6925億港元,比高峰期的1.1萬億元跌約37%。若然政府再度有千億赤字,意味着財政儲備已從高峰時期下跌接近5成。
洪雯:開支增幅遠超收入 管浩鳴:政府要承認結構性財赤
立法會議員洪雯直言,公共財政已出現結構性危機。過去5年,政府經常性開支增加6.8%,如果計算防疫開銷,年增速達7.4%,相反,名義GDP同政府收入增長不足2%,意味着開支增幅遠超收入,已成新常態,政府開源節流是勢在必行。
立法會議員管浩鳴認為,政府應承認財赤屬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以人口結構為例,受移民潮影響,中青年及納稅人人口萎縮,再加上樓市前景不明朗,中部水域填海及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殺到埋身」,政府必須正視「多出少入」的困局,積極開源節流。
邵家輝:暫時財政緊張 陳學鋒:結構依然穩健
亦有意見認為,政府公共財政未有出現結構性危機,社會毋須恐慌。自由黨主席、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指出,特區政府只是暫時面對財政緊張,造成財政壓力的主因是,政府於疫情期間動用超過6000億元抗疫,並支援業界和市民,相信政府只要有效管控開支,待宏觀經濟環境好轉,就能改善情況。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學鋒解釋指,庫房緊張源於龐大的抗疫開支,政府財政結構依然穩健,「或許短期受利率高企、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而導致印花稅和賣地收入減少,但香港始終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背靠祖國及聯通世界的優勢,長期會受惠中國發展,經濟發展總體向好」。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也不認同結構性財赤的說法,形容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過於依賴金融,以致高息環境下完全沒有辦法賣出土地,建議政府採取逆周期措施,例如,購買足夠的美國債券,確保高息下能有1000億利息收入作對沖。
梁熙:要以民為本 陳穎欣:力所能及範圍內維持
提到公共財政,記者翻查資料,對比10年前,政府財政開支由2013/14的4335億元,飆升至2023/24預算的7610億元,當中醫療(132.4%)、社福(110.8%)與教育(49.2%)開支增幅最大。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向記者指出,社福、醫療及教育是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最重要的投入範疇,即使政府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這些範疇都不應該率先被開刀去削減,否則會嚴重影響基層市民的幸福感。無論政府選擇維持,抑或是增加開支,他都維持開放態度。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則認為,教育開支長期處於低位,「青年強則國家強」,政府必須重視青年教育,讓社會從根本調整回正軌,建議增撥4至5000萬元成立「幫扶青年就業先導計劃」,為在職貧窮青年提供5,000元為上限的考核費津貼,以及提供5,000萬元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基金。至於社會福利及醫療,她建議,政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維持及優化,增設更多利民項目,如擴大灣區安老計劃等,以應對人口老化,開支增加等問題。
邵家輝:「應洗則洗 可慳則慳」
不過,也有不少意見認為,政府要縮減開支。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提到,自己早已留意三大開支增加,並提出相關質詢,當時政府解釋衞生範疇撥款增長,主要源自疫情開支,其餘增幅是按人口增長及結構的預計而調整,相信現疫情結束後,醫療開支會顯著回落。被問到社福、教育等範疇的開支,他認同政府要作出檢視,「應洗則洗,可慳則慳」,例如,要凍結各項開支增長,着力打擊濫用、浪費,切勿重蹈一些外國福利社會的覆轍,導致連年財赤及背上龐大債務。
管浩鳴:泛政治化影響深遠 要撥亂反正
選委會界別議員管浩鳴表示,三大開支增幅驚人,可歸咎於泛政治化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回歸前後,社會長期依賴政府各式各樣的津貼與補貼,導致相關開支比率與「福利主義」國家及地區相差無幾。
管浩鳴續說,「當香港奉行『簡單低稅制』,政府難以跟隨『福利主義』國家及地區增加稅收,自然就會出現問題」,重申政府有責任道出真實情況,勒緊褲頭,撥亂反正。他舉例指,政府可透過適當地提升公立醫療收費、削減60至64歲兩元乘車優惠等措施開源節流,並且以精準扶貧取代全民福利政策。
洪雯:應謹慎理財 精準扶貧
另一選委會議員洪雯也贊同精準扶貧,謹慎理財,形容以往政治環境惡劣,政府慣性用錢解決問題,以提升福利爭取市民支持,導致相關開支已超過醫療,成為政府最大支出。以長者生活津貼為例,政府幾年前決定劃一,不再分高額和基本兩級,贏得掌聲的同時,也忽略了原來按個人入息及資產限額精準扶貧的意義。
洪雯指出,2元乘車優惠已出現「長車短搭」等問題,建議政府以長者正常出行的次數計算每月資助額,超過資助次數或金額,就要長者自行付費。她又提到,香港失業率偏低,屬於全民就業,既然找工作並不困難,政府應陸續為個別領取綜援者設訂立退出機制,尤其針對肢體健全,處於勞動年齡,而且家中沒有需要照顧的人士,此舉有助增加勞動人口,減少福利開支。
學者傾向削福利 須減非必要開支
除立法會議員之外,還有學者贊同縮減公共開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表示,政府缺乏新的收入途徑,目前過於倚賴以前的儲蓄,若然收支無法平衡,最終會花光財政儲備。
「教育開支10年內只增加49.2%,若然減去通脹,增幅輕微,估計同學生人數減少有關,醫療開支又受到人口老化影響,難以減免」,雷鼎鳴認為,最應該「開刀」是限制社福開支,尤其是非必要開支。他提到,許多60至65歲人士仍然和一般人一樣工作,又反問「為何他們乘坐公共交通有補貼?」
被問到公共財政三大開支,莊太量認為,政府要吸引外來人才留港,又要發展國際教育中心,很難減少教育支出,應改為穩定相關開支,以保持國際競爭力。他認為,政府要恢復醫療開支至疫情前佔總體支出的18%,福利支出方面要更精打細算,例如,設立貧窮冊,按註冊人口發放福利;加大支援行動不便和相對貧困的長者,為他們提供堂食津貼,鼓勵他們留港消費等等。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