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評武論|用「五光十色」的政制帶動五彩繽紛的經濟「交響曲」

文/吳志斌

2月22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來港進行為期7天的調研考察。農曆新年伊始,夏主任便風塵僕僕南下,此次來香港考察調研,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去年12月聽取李家超行政長官述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實地了解香港經濟發展、地區治理、民生訴求等方面的最新情況,更是意與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謀劃香港在新階段的新發展,以更好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值得注意的是,夏主任的今次考察時間更是歷來最長,充分反映中央對香港的重大關心、絕對重視和大力支持,為現階段的香港經濟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更是為社會各界對香港未來的繁榮前景增添信心。

在其考察的第一天,夏寶龍主任到訪了香港國際機場,這是極具象徵意義的選擇。習近平主席曾在講話中指出,中央會大力支持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進一步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走出疫情陰霾之後的香港機場,發展勢頭良好,復甦強勁。「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香港機場客運量達410萬人次,按年增加77.3%;貨運量按年增長31.3%,出口貨運量大增44.5%。往來北美、歐洲及中東主要貿易地區的貨運量錄得最大升幅。」夏主任指出,香港國際機場是享譽全球的「金字招牌」,在香港由治及興的新發展階段,中央必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拓展航空網絡,進一步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的樞紐地位。夏主任的講話既是點出了香港發展的成功「秘訣」,也寄託着對香港各界堅定信心、抓住機遇、促進發展的殷切期望,外圍因素造成的挑戰和困難是暫時的,但背靠祖國的優勢是無可取代的底氣。

其次,在接下來的幾天考察調研中,夏寶龍主任特別聽取了特區政府的「搶企業」「搶人才」計劃,重點關注特區政府解決「住房難」的民生問題進展,仔細了解區議會回歸基本法所規定的諮詢和服務職能後的具體運作,更是對「23條立法」的順利推進表示了肯定。期間夏主任特別強調,「做好地區治理是香港實現良政善治的必然要求……區議會扎實有效開展工作,展現出地區治理的嶄新氣象,充分說明重塑區議會制度、完善地區治理體系,符合香港實際,切合香港由治及興需要,是完全正確。」事實證明,過往政府的「積極不干預」行政姿態,並不能根治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基本法確立了香港「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區向中央負總責」的政治制度。然而, 自回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行政主導」是懸浮空中,並沒有實現全面落實,掣肘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力量成為了解決香港社會問題的「絆腳石」,使得特區政府的行政運作形成了「治理赤字」。而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又借政府解決問題的「有心無力」困境,攻擊特區政府,抹黑「一國兩制」,形成了惡性循環。李家超政府自上任以來,以「當家人」姿態開風氣之先,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履行香港社會「第一負責人」的職責,將「行政主導權」牢牢掌握手中。這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將「愛國者治港」的原則落到實處密不可分。香港社會逐漸消除了政治內耗,政治生態明顯改觀,特區政府輕裝上陣,社會各界直面「老大難問題」,全力以赴謀發展,一心一意惠民生,形成了主流共識。

2月23日,夏寶龍在特首李家超陪同下,到將軍澳一間酒樓,與地區三會主席及成員、關愛隊和街坊代表飲茶,後與西貢區議會全體32名議員會面,要求區議員支持特區政府政策,將政府的政策「好好」向市民表達。特別是,夏寶龍主任在與西貢區議員見面時,更是指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香港資本主義不變樣。」三年前,面對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夏主任曾提出了「五光十色」的「愛國者治港」政治風貌:「我們講『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強調的是『港獨』分子、反中亂港分子絕對不能進入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筆者當時在接受採訪時,「閉環」式地詮釋了「五光十色」一詞——「首先是參選人來自各界別、各專業,構成是多元性的『五光十色』;第二,選民要選賢任能,最終的選擇標準傾向於候選人的能力是否能產生力量和作用的『光』,而非僅是色彩絢麗虛幻的『色』;第三,議員在當選之後,要代表『五光十色』的選民和社會群體,為他們發聲和代言。」從「五光十色」的選舉政治改善到「中國特色」的香港資本主義發展,恰恰證明了「一國兩制」下的多元多彩的政治光譜,必然會為香港資本主義帶來「五彩繽紛」的自由經濟「交響曲」,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際,也發揮自身優勢,聯通世界,在中西方的交匯點上,交融升華,成為香港故事的底色和底氣。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夏寶龍主任的新春之行,表達了中央對香港發展經濟的信心和決心,在各方面推動香港由治及興的進程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五光十色」的政治光譜帶來了穩定發展的基礎,「中國特色」的香港資本主義帶來經濟繁榮的保障,相信香港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呈現精彩紛呈的民生之「樂」章。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