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下半年擬更新深水埗重建藍圖 議員居民會面倡做好安置
【點新聞報道】市建局預告將在下半年更新深水埗重建藍圖,牽涉到區內近45000名劏房住客的去留。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23年9月進行《基層租客對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意見調查》,訪問了303名租住深水埗床位、板間房、劏房等劣質居所的住客,發現基層民眾無法掌握重建資訊,難以有效表達對安置賠償的意見。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梁文廣、梁子穎與深水埗居民代表見面,探討如下問題。
基層居民希望安置選址符合就近原則
受訪者最願意考慮安置的地區為深水埗、油尖旺和黃大仙。有兩成五的受訪者考慮安置在任何地區,並比較重視新居所的配套,比如就業機會、交通、子女上學或看醫生,這表示當基本設備齊全,基層會容易接受居住在偏遠地區,重建生活及工作網絡。
安置量被低估 公屋供應難以滿足重建需求
有六成一的受訪者首選安置房,六成八的受訪者希望編配公屋。社協表示,市建局現時啟動的大型舊樓群項目難以單靠舊公屋單位流轉以應付重建需求。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23推算,未來十年期間,用於重建安置的公營房屋單位只有4萬個。雖然政府表示已經覓得足夠的土地,提供36萬個公共房屋單位,但是隨着土地供應趨向不穩,富有一定的挑戰性。
社區扶貧功能值得保留
隨着本港持續通脹,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外出用膳及外賣和食品錄得明顯升幅。調查顯示,劏房、板房、床位居民需要省吃儉用。同時,深水埗的消費水平較低,有大量民生店舖、排檔、二手買賣散貨地,有助緩解基層的生活開支成本。可見深水埗是發展成熟的民生區,貿然改化定位會截斷獨特的社區扶貧功能。
基層難以獲取重建資訊的途徑
高達九成九的受訪者對深水埗市區重建不知情,83%的人不清楚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受訪者最關心的重建議題是安置及賠償方案、重建時間表、進度和流程。另外有兩成三的受訪者擔心一旦市建局啟動重建,會遭到業主迫遷。
一位66歲得獨居長者在會議上分享,自己靠每月7000元收入與綜援補助,居住在80呎的房屋中,希望市區重建後,緩解房屋浸水和停水停電的情況。一名「雙非父母」的母親提到,自己靠丈夫在內地打工接濟,於香港供養2個十幾歲的小朋友,但由於沒有身份證,小朋友也未滿18歲,暫時沒有資格申請公屋,談話過程中一度哽咽。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社協建議應增建市區安置大廈,並回收部分土地,用於新建公屋。「市建局應該在市區內增建安置大廈,以小區發展為模式,並優化單位設計。此外,舊區是珍貴的社區地圖,市建局應在部分重建地段協助新建公屋。」在深水埗的研究範圍內有超過5100幢舊樓,市建局有責任啟動重建方案前,向房委會確認可供安置使用的單位數目。在諮詢渠道方面,社協建議市建局應引入資訊平台,邀請地區基層組織代表加入參與規劃過程,並定期向公眾公布重建進展。
鄭泳舜建議,讓劏房戶優先上公屋,並通過改善劏房環境、租金津貼、過渡性房屋、租房管制等手段,改善基層住戶的居住體驗。梁文廣強調在安置進程中,宜做到情理兼備。當進行安置資格核實時,若有基層住戶未能提供最合規格的住址證明,應靈活審核,避免讓公眾有「受刁難」的負面印象。梁子穎說,對於沒有香港身份證,無法申請公屋的基層居民,他會與政府進一步溝通這些住戶的現實需要,期待政府有進一步的安置建議。
會議總結政府應穩住土地供應,加快公屋編配制度,同時配合舊區重建時間表,明確未來10至25年的減劏藍圖,陸續取締住宿惡劣的劏房、板房及床位。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