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公務員減薪未嘗不可

文/黎岩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8日公布,面對經濟復甦緩慢、賣地及印花稅收入大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已預告本年度赤字將達千億元,外界亦預期未來或會連年赤字,基本法確定的「量入為出,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現狀及前景備受關注。政府財政開支於過去10年大幅增加,頻頻拋離收入增幅,醫療、福利、教育、公務員薪酬開支成為政府財政支出最多的四大開支,其中福利開支急增110%。在當局明確表示不會增擴稅基的前提下,教育開支斷然不會縮減,且可預見的幾年內庫房收入不太可能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削減醫療福利開支及包括公務員薪酬在內的政府行政開支將成為可能且必要的選項。

據統計,政府本財政年度總開支與10年前相比,增幅高達七成半,由2013/14年度的4,335億元,大幅增至2023/24年度預算的7,610億元。與此同時,最新財政儲備為6,925億港元,已經比高峰期的1.1萬億元大跌約37%。這意味着,政府現有儲備不足以支撐政府一年的開支。

政府數據顯示,在本財政年度,社署經常開支預算達1,090億元,比起2013/14年度(510億元)幾乎成倍增加。而上年度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總額高達1491億元,佔政府經營開支21.61%,單是這兩項開支,就已經花費了年度預算的34%。

社會福利政策方面,一項悔不當初的政策改動,可謂影響極為深遠。將原有的公共交通乘車2元優惠的門檻由65歲降至60歲,是項政策所涉開支,超過67億元,且因本港人口老化將會持續攀升。眾所皆知,福利政策可謂覆水難收,一旦發出,幾乎難以撼動。現如今,就連當初力推該項建議,最後迫使林鄭政府應允實施的某大政黨,也是心有愧疚。因此,在未來適當時機,當局理應就此作出檢討。

削減福利開支並不符合政府推動的扶貧政策目標,面對巨額且連年的財赤,政府手中的籌碼其實並不多,就算近期紛紛擾擾的大幅增加急診收費,減緩急診就診時間,對龐大財赤而言更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那麼,面對1491億元的公務員薪酬蛋糕,稍作削減,就成了未嘗不可的政策選項。

其實,回歸初期亞洲金融風暴後,由2000/01年度至2004/05年度連續5年赤字,政府採取「減赤」政策,時任財爺梁錦松即提出公務員減薪,結果觸發3萬公僕上街。後雖然有人執意司法覆核,唯終院裁定減薪並不違基本法。因而,政府與公務員團體討價還價,達成「033」減薪方案,即2003年凍薪,其後2年各減薪百分三,連續三年凍減薪,合共為庫房省去逾百億元。顯然,公務員減薪並不會引致法律糾紛。政府當年在實施減薪的同時,亦着力壓縮公務員編制,先後在2000年及2003年推出兩輪「自願退休計劃」,以「肥雞餐」勸走高薪資深員工,為政府瘦身,合共減少15000閒員。

特區政府延續百年傳統,實行高薪養廉,確實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形成了全球信譽卓著的廉潔高效公務員團隊。但也不盡然,或許市民總有疑問,動輒十數萬的高薪公務員,是否物有所值。以實施垃圾徵費為例,先是計劃2023年年尾,之後延至2024年4月,爾後再延至8月,這其中固然有諸多社會因素,但主事官員推導不力,一副何不食肉糜的精英心態,「清楚論」、「鋸桿論」之堅離地言行,確實令到社會質疑月薪十幾萬是否收之有愧受之不當。

當然,任何一項政策的實施,或都會產生雙刃劍的社會效果。據悉,公務員事務局今年薪酬趨勢調查剛於2月開始,預計5月底前完成,政府正在審視既定機制,處理今年薪酬調整事宜。公僕減薪雖則能緩解庫房壓力,但如立法會議員黎棟國所言,「18萬公務員對消費力的影響都幾大」。同時,也會對私人勞務市場產生示範效應,企業究竟是減薪降成本呢還是加薪吸引人才?在這方面,來自商界的立法會議員嚴剛就建議,政府在考慮公務員薪酬調整時,應參考私人市場的薪酬調整機制,可加可減有獎有罰,用機制強化公務員活力。

客觀上講,公務員減薪雖則未嘗不可,但相信阻力較大。但面對龐大財赤,政府又不能不做出姿態。唯其如此,應該藉此機會檢討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首先須確定與政府財政收入平衡相應的可加可減機制,其次是應該改變過往加薪普惠制人人受益的一貫作法,而是根據公僕的各自表現,對於表現超卓的部門及個人給予相應加幅,而對表現遜色者則給予減薪,以確立鼓勵激勵機制;三是通過薪酬的可加可減機制,引導全體公務員樹立發展大局意識,能夠站在特區整體發展利益乃至國家發展利益的角度履職擔當;四是通過可加可減機制,也能讓部分懶政惰政怠政被減薪的公務員有所刺激有所鞭策,提振公務員士氣;五是賞罰分明的薪酬機制,有助於激勵公務員積極擔當,提升施政效率,普惠制加薪,只會令懶政惰政公務員習以為常;六是非普惠制的加薪甚至減薪,能夠形成公務員團隊的危機意識、服務意識、進取意識,達致以結果為目的的施政目標。

相關閱讀:

薪常會提終止公務員薪酬水平調查 倡一段時間後再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