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助人亦是渡己 學生義工增強自信實現價值
【點新聞報道】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義務工作發展局合辦的「香港義工獎」,是本地最大型的義工服務計劃,當中傑出愛心學校獎及賽馬會眾心行善愛心學校,是鼓勵學校持續參與組織義工活動,從小培育學生參與義工服務及助人精神。點新聞記者日前前往獲獎學校之一的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訪問義工學生代表及老師。
據悉,學校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聯合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暨社區服務、公益少年團、崇德社、湯中學生在天晴、長者學苑、及香港文物及博物館導賞員大使計劃等,令一眾學生得以在學業之餘服務社會,從而增強自信和實現人生價值。學校憑藉結合學科組織服務學習、推廣中華文化、掌握地區需要並以社區為本的服務模式及 Learning to serve, serving to learn的持續服務學習理念,獲得本年度「傑出愛心學校獎及賽馬會眾心行善愛心學校」。
義工活動實現人生價值 助學生行出「谷底」
中六學生蔡子澄自述在單親家庭中長大,自小欠缺家庭溫暖,性格內向。深知媽媽照顧家人十分辛苦,懂事的她就努力用成績報答,但正所謂「欲速則不達」,直至初中成績未如理想,升高中初期一度十分迷茫及失去方向,坦言出現學習和情緒壓力,嚴重缺乏自信。雖說家人是最親近的,可每每出現壓力,子澄卻從未與人訴說,生怕增加媽媽負擔及引起擔心,選擇默默獨自承受。
升高中後,子澄透過修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參與實地學習「復元者同行」體驗之旅活動,在與不同人士接觸過程中,通過了解他們的復元故事並進行幫助,子澄也在復元人士發自內心的笑容中逐漸走出童年陰影,坦言參加義工活動是治愈的過程,令她變得自信樂觀。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馬灝儀老師留意到子澄的情況,推薦她參加「毅恆之星」計劃,惟內向的子澄生怕令人失望,多次拒絕,最終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勇敢踏出這一步。馬灝儀老師指,子澄富有同理心,在參加計劃及義工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敞開心扉,主動與他人分享和聊天,是在助人的過程中受到讚賞和鼓勵令她有成就感,並樂見子澄有很大轉變。
去年,子澄的經歷獲學校推薦,成為「毅恆之星」得獎者。她向記者表示,感激老師和學校的幫她「從谷底行返上去」,令她變得開朗和積極。義工服務經歷不僅充實了子澄的生活,讓她切實體會到發揮個人力量幫助他人,實現人生價值,亦令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立志成為一名社工,為有學習、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援。
擔任社團主席 增強自信和責任感
學校社團少年崇德社(QTS z club)與地區協作,主導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天水圍天晴會所合作的「湯中學生在天晴計劃」,由中四學生擔任電話輔導員,為區內,特別是天晴邨小一至小三基層學生進行英文輔導,同學更將擴展到數學及語文科。
少年崇德社主席曾翠婷是學校中五年級學生,曾參與義教、賣旗和派飯等一系列活動,坦言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群,令她學到與不同人的溝通方式。她曾到深水埗富昌村為獨居長者派發愛心飯盒,服務一群被社會遺忘的無家者和基層長者,發揚修已善群的精神。翠婷坦言讀書有壓力需要放鬆時,會選擇服務社區,見到大家的笑容她亦由衷感到開心,性格亦從以往的較內向變為更加大膽和自信。而通過組織社區服務時需要做各種準備和應對功夫,翠婷認為有助她增強與人合作能力。
曾淑瑩老師和曾志偉老師表示,學校希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翠婷細心、有愛心且盡責,但性格曾較為內向及過往較多參與學術類活動,參加少年崇德社有助她改變性格通過接觸社會不同階層,有助增加多面經驗,又指剛開始翠婷較生疏,但樂於學習,亦肯花時間溝通和嘗試解決問題。翠婷則坦言擔任主席令她多了份責任感,組織和領導義工以進行更多社區服務。
故宮導賞員學以致用 以興趣服務市民
中四學生鄭家慧通過香港文物及博物館學生導賞員計劃,帶領地區小學學生和長者團體進行參觀並介紹文物。通過計劃,她對儒、道、墨、法四家思想有興趣,指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助培養個人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禮儀。通過義工活動,家慧在訓練中獲得文物及故宮文化知識,更好了解中華文化的同時能夠推廣予更多人,回答各位學生各式各樣問題,能夠體現學以致用,坦言有助培養耐心和增強自信,且令她有成就感,更有助培養她將來成為導賞員行業的自信和興趣。
羅啟心老師表示,去年是首屆香港文物及博物館學生導賞員計劃,學校有6名學生通過培訓,今年會增加人數至10人,希望擴大受眾群體。她認為導賞員計劃對參與學生有正面幫助,家慧有耐心,但最初性格較為內向,通過做導賞員,令她從緊張到自信,且在資料準備方面會根據受眾群體而作相應準備,樂見學生逐步成長。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視頻攝製:林雋康、吳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