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多圖)迎龍年新春 香港故宮展出多件與龍有關明清文物
【點新聞報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日(29日)起展出多件與「龍」有關的各代文物,慶祝農曆新年。當中包括在《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專題展覽中展出清崇德年間的方型寶璽交龍紐「制誥之寶」;在《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專題展覽中,展出來自清乾隆的一組龍紋瓷碗等。
多件與「龍」有關文物搶先睇:
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雍正(1723-1735年)
天球瓶因瓶身渾圓似天體星球而得名。此瓶飾海水龍紋,龍身以「錐拱」技法表現細部,海水紋則以鈷料着色再細緻描繪,乃仿永樂朝御窯瓷器燒造而成。類似的裝飾手法更可上溯至元代,體現出瓷器纹飾與工藝的代代延續。
青花龍穿花紋扁壺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穿花龍紋是明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此龍穿梭於纏枝花之間,形像矯健生動。扁壺外形仿西亞器皿,反映出明朝與鄰近地區的交往。瓶身以西亞進口的鈷料「蘇麻離青」繪就,發色濃艷。
舊蕉白龍池硯
明晚期(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
端石(產於端州,今廣東)
乾隆帝認為,文房四事用以立言傳道,有別於一般器具,但筆、墨和紙都不如硯耐久。於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下令編纂《欽定西清硯譜》,整理內府中的硯台。此硯收錄其中。
交龍紐「制誥之寶」
約清崇德(1636-1643年)
玉;象牙牌
寶璽是體現天子至高無上權力的政治象徵,歷代宮廷中皆有專職官員負責典守印璽,並據皇帝的旨意用印。此方形寶璽以玉石雕刻,紐的形狀為象徵帝王的龍。印押則是皇帝隨身的印璽。
興獻王朱祐杬坐像
明,十六世紀中期
絹本設色立軸
朱祐杬(1476-1519年),明憲宗成化帝之子、武宗正德帝之叔。謚號「獻」,為「興獻王」。武宗崩後,無嗣繼位,朱祐杬次子朱厚熜入繼大統,為世宗嘉靖帝。嘉靖即位後通過「大禮議」事件,追尊朱祐杬為皇帝。像中朱祐杬頭戴翼善冠,身着十二章紋龍袞,貌為壯年,神態莊嚴而溫雅。此像冠服皆同帝制,推測大約作於其被追封為皇帝之後。畫作雖未署名款,但筆法工整、敷色絢麗,承皇家華貴風格,應為宮廷畫師所繪。
趙弘殷半身像
明,十五世紀或十六世紀早中期
絹本設色立軸
趙弘殷(899-956年),出身官宦世家,驍勇善戰,於後唐、後漢、後周三朝立下顯赫戰功。顯德三年卒,贈太尉。建隆元年(960年),其子趙匡胤建立宋朝,趙弘殷被追謚為昭武皇帝,廟號宣祖。明代宮廷畫家常繪歷代帝王、良臣圖像,以資鑑誡。本圖繪趙弘殷半身像,筆法精細、刻畫入微。畫中人頭戴展角幞頭,身着圓領白袍;面容肅穆沉穩,雙局厚實寬大,神情從容自若,充分體現其非凡氣度。
雍正帝臨雍講學圖
清雍正(1723-1735年)
絹本設色手卷
國子監始創於隋代(581-618年),明清時期為國家最高學府。清代國子監設於安定門內,與孔廟為鄰,自順治皇帝始,清代共有七位皇帝親臨,行禮儀、宣教化,稱為「臨雍講學」。本件描繪了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初一日在國子監舉行的「臨雍大典」。
(左至右)裏外澆黃釉錐拱團龍紋碗、裏白釉外澆黃釉錐拱海水雲龍紋碗、裏白釉外澆黃地綠彩錐拱海水雲龍紋碗、裏白釉外青花地黃彩雲龍紋碗、裏白釉外瓜皮綠地紫彩錐拱海水雲龍紋碗、五彩龍鳳穿花紋碗
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乾隆(1736-1795年)
清代承襲明代御窯瓷器的龍紋等裝飾,並為瓷器色彩建立出一套等級制度。這組不同顏色的清代瓷碗依次為皇太后或皇后(裏外黃釉)、皇貴妃(外黃釉裏白釉)、皇妃與妃(黃地綠龍)、嬪(藍地黃龍)、貴人(綠地紫龍)及常在(五彩龍)使用。
另外,為迎接新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家設計和製作一系列新春主題的特色精品,於禮品店「Art Express by 商務印書館」發售,讓訪客透過心思禮物為親朋好友於節日送上暖心祝福。
包括梅瓶抱枕、大吉葫蘆抱枕、天球瓶抱枕售價188元(港幣)。相應的LED裝飾夜燈售價138元。亦有故宮「十大神獸」系列保溫杯,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的圖案,350毫升容量售價168元。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