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打卡」須量力 玩命不可取
文/金麟
一名六旬男子昨日帶同來自深圳的胞妹、胞弟和3名親友,一行6人在石澳郊遊期間,其中排行中間的胞妹在海邊石灘拍照打卡時,疑意外跣腳墮海,同行兩兄弟立即跳入海中救人,誰料婦人和胞弟齊遭海浪捲走溺斃,兄長亦告受傷,釀成兩死一傷悲劇。
意外地點為石澳山仔路近大頭洲海邊石灘,現場不時有海浪拍打岸邊,政府亦有張貼告示,提醒不要站近岸邊。有救生員直言,附近一帶水流很急,加上石灘濕滑,容易發生意外。
事實上,近年因打卡被大浪捲走的意外已有多宗。翻查點新聞報道,去年5月30日,一名43歲女子與十多人在玉桂山鴨脷排行山,女子在燈塔拍照期間,失足墮海,被浪捲出約20米外,送院後不治;2022年4月15日,一名男子在石澳鶴咀海岸保護區郊遊期間「打卡」,被巨浪捲落海中,扯至20米外,水警救起送院不治;2022年農曆大年初一,一名22歲女子與七旬繼父遊東龍島,在石刻拍照「打卡」時被浪捲走,繼父下水救女不果溺斃。
由於事發地點多屬於郊遊熱點,內地社交網站的旅遊攻略都有推介,更有人站在岩石上「打卡」。隨着香港與內地的人員往來越來越緊密,相信會有更多的內地遊客來港行山「打卡」。「打卡」悲劇的發生,亦印證了這些地點加強防護措施的重要性:是否有相應的警示標誌,提醒市民和遊客注意危險性;是否有足夠的防護措施,保障現場人士的安全。有行山人士提到:「(現場)確實是沒有很多欄杆,可以加一些鐵圍欄,加強防護措施。」
這當中亦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如今次事發的石澳近大頭洲海邊石灘有張貼提醒告示,去年出事的鴨脷排燈塔附近有設置欄杆,但仍釀成悲劇。政府在檢討如何加強防護措施的同時,市民及遊客亦要清楚知曉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避免即興打卡釀意外。特別是有部分市民,為了影張靚相,專門挑選在大浪來時「打卡」,更有人在飛鵝山「自殺崖」上做高難度危險動作,分分鐘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做法非常不可取。
香港很多人喜歡行山,在跋山涉水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而且有助舒緩壓力和緊張的情緒,令人身心都得到滿足。這本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但近年來,單純行山已不能滿足很多人尋求新鮮刺激的欲望,他們喜歡在行山時做些危險動作,例如自尋捷徑,又或沿海岸線崖邊行走,即所謂「綑邊遊」等,若拍到一張「爆Like」照片,更令他們願意冒險,有時更漠視當局早已掛有「警告」的提示,過往亦有人因站在懸崖拍照墮山送命。
不少行山專家指出,其實行山本身往往危機四伏,例如天氣變化、落雨、也會影響泥石的鬆散,山澗亦會因大雨出現暴漲。因此,行山者出發前要做好預備和計劃,同時要穿上合適裝備,因為普通行山,與山澗或海邊所穿着的鞋及裝備均有不同。特別是,很多到海邊或崖邊拍照人士不熟悉環境,為取「靚景」往往忽略石塊鬆散、濕滑、大風和湧浪等潛在危機。
在宣傳香港美景或山上海邊的「打卡」位時,一定要準確、全面告知風險,避免讓網絡成為「幫兇」。有山友就因為網上的一兩張「靚相」而衝上山拍照「打卡」,事前又沒有衡量能力,迷路或被困時又不懂清楚說明位置,延誤救援又浪費人力物力。也有網友直言,「呃LIKE」不可自私,準備不足更不能輕易上山;行山前亦要規劃路線,盡可能將路線告訴家人和朋友。
行山者切勿為打卡而冒險,行山時最好有熟識環境及有經驗者陪同照應。同時,在同行人遇到意外時,要第一時間求救、報警,然後可用繩或脫下衣服拋出去,盡量避免直接落海救人,防止釀成更大的意外。本港的水流變化多端,在風平浪靜下可能突然有浪由外湧埋岸,或變成高浪把人扯出去。而對於意外墮海的人士而言,一定要保持冷靜,最重要保護頭部避免撞到岩石,等浪小一點嘗試游回岸邊,或保存體力等待救援。今次「內地婦打卡墮海 弟施救同溺亡」事件,無疑凸顯了這一點。
不僅是行山,市區的部分「打卡」熱點亦潛藏危險。堅尼地城海旁一帶一向是放假休憩和睇日落的熱點,過往常有「打卡」人士站出馬路取景,造成人車爭路亂象,亦危及遊客自身安全。點新聞曾盤點香港部分「網紅」打卡位危機四伏,值得社會各界重視。
根據警方數字,由2020年至2023年9月,全港約有3000宗攀山拯救事故,同期傷亡個案亦由每年100多宗增至約600宗。3000宗攀山拯救事故中,東九龍總區佔1029宗,當中20至29歲的年齡層佔比超過兩成;而231宗涉及單獨行山發生意外,當中失蹤者佔26人,19人被尋回後不幸離世。警方亦透露,即將推出「HKSOS」應用程式,行山人士可在程式中留下蹤跡,在意外發生時可即時按鍵報警求助。
警方推出「HKSOS」應用程式等,是為提高市民對山野安全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市民要對自身的身體狀況及體力等有清晰的認知,做足準備,切勿即興獨自行山,並且要量力而為。
須知,生命誠可貴,行山須量力,博命「打卡」不可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