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增稅加稅這事 沒那麼簡單

文/陳術

特區政府將於下月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估計財赤或達千億元,有意見促香港開徵新稅種,日前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就表示不同意,並認為做法有損香港競爭力,而且樓市在「辣招」未撤和經濟不景下不易回升。從簡單的想法看,政府收入不足,然後增加稅項以增加收入,是很直觀的想法;但如果增加稅項、稅率後稅收反跌,那又如何呢?筆者認為,開徵新稅或提高稅率,並不是「1+1等於2」的算術題,在擴闊稅基以至提高稅率等問題上,特區政府以至社會各界,必須慎之又慎去看待。

在一些經濟學書籍,筆者依稀記得看過一個關於加稅的課題,還以美國某地方為例,結果是,稅加了,之後反而稅收減少了,這是出於什麼原因?因為加稅後,人的行為會因應稅率而改變,如果一個地方加稅,而人們想規避提高了的稅率,可以採取種種行為避稅,包括將資產等轉移至其他地方,所以出現「稅率增加,稅收減少」,其實不是反常而是正常現象。

低稅就是香港的優勢

說到加稅的問題,其實還可以細分兩個問題去再分析,第一是增加薪俸稅及利得稅;另一則是開徵新稅項例如是銷售稅或離境稅等,先說說增加薪俸稅及利得稅,其實香港由N年前開始,就是以簡單低稅制而聞名,而且這也是吸引本地以及外來投資的一大賣點,如果提高薪俸稅及利得稅率,政府稅收會多了,還是少了?這問題,就如經濟學書籍的例子,提高稅率不一定能為政府帶來額外收入。

那麼,開徵新稅又如何,例如是銷售稅或離境稅,離境稅筆者先不談,有關銷售稅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近月香港的銷售狀況去講講,為何不少內地客來港,都異口同聲說來香港不是為了購物?因為香港這購物天堂,消費品在價格以至款式方面,其實優勢已經大不如前,開徵銷售稅,如果政府相關稅收多了一些,但不同的零售店舖收入大減,那麼香港是得到多一點,還是失去多一點呢?

銷售稅也是此路不通?

市場一向講供求,而物品價格,往往會影響到需求,一些奢侈品加價,可以不影響其銷量而又增加收入,但一般貨品、消費品、食品以至服務,筆者看不到加稅、加價而又不影響銷路的理由。如果我們把香港的問題看得深一點,一些旅客來到香港,其中一個焦點就是香港「東西貴」,礙於租金、人工成本,香港的貨品、食品以至服務很難與內地等比較,如果還要開徵不同稅例如銷售稅,這種思維筆者也是不理解的。

從一些社會學家的角度,社會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加稅,我們則要看不同的稅項、稅率,作出決定前還要預估增稅、加稅的後果,如果預見到加稅可能是弊多於利,「為做而做」,必定適得其反。開源有不同方法,但用可能會反過來減少收入的方法「開源」,雖然筆者不是經濟學家,但憑良心講,筆者有所保留,因為如果增稅加稅,實在難以預料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