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旅遊之都如何再現光芒?
文/陳術
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一周年,一年過去,兩地都起了不少變化,以往大量內地旅客來港購物、觀光,現在的趨勢則為大量港人回內地消費、旅遊,內地旅客來港仍有一定數量,只是與疫情前相比,人數難以比較。鼓勵港人融入大灣區生活,是社會一直提倡的事情,但現在我們亦不得不思考,到底香港「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作為旅遊之都、國際都會,又如何在鞏固優勢同時,發展不同特色的旅遊路線?
有時候,一些不好的體驗,可能會使旅客好感大打折扣,在剛過去的除夕夜,不少內地旅客南下維港看煙花,可惜在元旦凌晨回內地時過程不順利,有旅客滯留在口岸或港鐵站,筆者認為姑勿論當中原因,在適當時候例如大時大節做好過關安排,既是為了迎接下一個節日,也是為了長遠營造好客形象。近月,已有不少議員提倡部分口岸24小時通關,特區政府可以繼續循有關方向努力,為兩地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過關感受。
好服務 是吸客根本
長久以來,香港東方之珠的名聲遠播,筆者早前看一本日本企業家的自傳,那時該企業家的公司取得佳績,也是選擇帶員工到香港旅遊,一開眼界;但世界一直在變,往日有的優勢,今日可以被挑戰,以深圳為例,價廉物美,服務周到,而且膳食水平也在水準之上,香港如何吸引內地旅客來港「飲飲食食」,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至於毗鄰香港的澳門,近期不斷有大型活動舉辦,甚至把香港市民都吸引過去,香港特區政府在相關方面也相當努力,竭力舉辦不同的大型活動吸客,筆者成長在90年代有四大天王、千禧年代百花齊放的時代,香港的演藝人員,在內地以至亞洲也有很大名氣,以純娛樂角度出發,香港理應可以成為「演唱之都」、「表演之都」。
只是,局限在某部分的發展,也只能吸引到某部分的客,香港還要開拓更多不同興趣的客源,今日在內地與香港、香港與其他地方之間,不少消費品以至奢侈品,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價格、貨源的優勢,在「純購物此路不通」的情況下,另闢溪徑就是唯一一途。香港地少山多,但山系資源尤其豐富,發展深度遊,包括到不同郊野公園遊覽,可以是一個方向;另一方向,則是香港乃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文化遊、古物遊也是非常值得研究。
香港市民心態亦須調整
由兩地通關至今,內地居民來港時或之後表達感受,除了表示東西昂貴(礙於租金、人工成本,此題難題),不少都反映香港各方面服務態度有待提升,其中的士服務就常被批評,甚至有專找遊客下手的「黑的」;香港吸客之路要走得深、走得遠,其實除了服務業人士,一般香港市民都可能要調整心態,我們在接觸時如何對待旅客?如遇到求助如問路等,又是否繼續事不關己?做好各種準備,是政府的事,服務業的事,也是全港市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