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五成中學生嚴重抑鬱 「長缺」學生最需要什麼?
文/王偉傑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回答議員的質詢時,表示全港中小學向局方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截至今年已有27宗,比過去三年有上升的趨勢。當中副秘書長更呼籲全港學校開展「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當中包括審視學生的功課量及測驗考試安排、舉辦「精神健康日」、設置「精神健康角」及鼓勵師生互相做出關懷的手勢及動作。究竟這一連串的舉措,是否能有效降低學童的自殺率呢?
青少年精神科新症每年過萬 五成中學生嚴重抑鬱
根據政府的審視報告,構成學童自殺的風險分別來自人際關係(家庭、社交或感情方面問題)及個人問題(例如學習及學校適應、抑鬱情緒及精神病)。根據醫管局的統計數據,自2016/17至2020/21年度,每年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的新症預約數目,都一直維持在過萬宗;根據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針對全港中學生進行的精神健康調查,發現分別超過三成及五成的學生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徵狀。由此可見,抑鬱情緒及精神病都是學童自殺的高危因素,若他們在家庭、社交或感情方面等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極有可能會觸發自殺的行為。那麼局方提倡的各項一次性、短暫性及形式性的精神健康推廣活動,是否真的能對症下藥?
以曠課逃避問題 最缺師長同伴聆聽心底話
以舉辦「精神健康日」為例,相信不少學校為響應局方的呼籲,會向衞生署或其他專注心理衞生的機構借展板在校內展覽,然後由輔導組及社工牽頭,帶領一些在校內較積極的學生布置幾個攤位遊戲,然後向參加的同學派發禮物。這個看似完滿結束的「精神健康日」,是否有效能感化有自殺傾向,甚至已有自殘行為的學生?再以做出關懷手勢及動作為例,不少在學業及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學生,都會選擇以曠課來逃避。這批「長缺」學生在校園可能因追不上學習進度而心灰意冷、也有可能受到朋輩的排擠甚至欺凌而厭惡上學。他們最缺乏的是有同伴或師長能耐性地傾聽他們的心底話,而不是一個個「正能量」滿溢的關懷手勢及動作。
選擇輕生往往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在不斷經歷彷徨無助,最終走上絕望的結果。以企圖跳樓的學生為例,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不會喋喋不休擺出「螻蟻尚且貪生」等偉大理論,而是以同理心在旁疏導學生情緒,並釋出願陪同學生共渡難關的善意。與其高調向大眾宣講局方已推出一連串措施來回應學童自殺問題,何不低調跟學校溝通及共同工作,及早識別有自殺高危的學童,從而採取適切的跟進行動,才是直正的對症下藥。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