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 | 先免後徵 宜業宜家

文/黎岩

為了吸引更多高精尖專業人才落戶香港,並扎根香港為社會提供永久性服務,特區政府從善如流,積極回應代議士對就業界提出的呼聲,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向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即允許引進的人才買樓後可向當局申請先暫免繳付印花稅。若然該位人才在通常居住香港滿七年之後,自然毋須支付購房辣稅;若未滿七年擬離開香港並出售房屋,則需要補徵印花辣稅。

今日有媒體報道房屋局對此事項查詢的回覆,單是「先免後徵」推出後的10月底至11月底,稅務局已收到183宗申請,佔同時段住宅物業交易量的大約百分之五。整體數量看起來似乎不算多,但考慮到這是在特殊政策推出的一個月內,且引進的專才本就佔本港人口相對較少,即全部獲准來港的專才只佔本港人口大約百分之一的情況下,能夠佔到物業交易的百分之五,足以說明該項惠及專才的施政確實受到歡迎,達到了預期的成效,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引進的專才對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繁榮充滿信心與期望。事實上,專才蜂擁來港,就是對說好香港故事的最好最佳演繹。

眾所周知,特區政府引進的各路精英人才,來自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當然主要是以歐美及中國內地居多,這些專才本就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與深邃的發展眼光,通過對比比照,能夠發掘香港未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無限機遇,所以才能毫不猶豫地選擇來港發展,且能夠將全副身家安置在香港,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在香港買樓,自然而然是看好香港的後續發展,且相信自己能夠在香港找到發光發熱的廣闊空間,更加希望能夠真正成為香港社會的一份子,成為永久居民。也因此,才夠膽並決心在香港買樓置業。

毫無疑問,引進的專才精英都是相對高薪高收入的高消費一族,不單至買樓,相信在多方面的消費都在港人的人均消費水準之上。以此推斷,對香港低迷的樓市股市乃至零售市道都會有長期的積極的推動作用。香港顯然沒有任何理由將這類高消費群體視為非我族類,而應該把他們視為家人視為港人視為自己人,給他們創造家的溫馨舒適環境,能夠讓他們在一個更為公平公正寬鬆的環境中安心工作,扎根香港。

相關法例修訂法案委員會主席、金融界議員陳振英指,安排落實一個月內已有這麼多申請,說明這個機制很受歡迎,且能有效減輕人才在港置業定居的起始成本,銀行亦會配合安排推出相關的按揭,預料申請人數未來再有所增加,且有效吸引更多人才留港。有份推動落實「先免後徵」政策的商界三議員嚴剛就認為,政策受到專才歡迎,說明特區政府在積極引進專才的同時,還應認真考量如何吸引專才永久定居香港,並為他們創造宜業宜居的寬鬆環境。長遠而言,基於創新科技投入的時間成本考慮,專才對某一創新技術的投入或需要較為持久的連續不斷的時間成本,專才能夠安心永久居住在香港,就能夠確保研究發展的項目後續有人而不至中斷,確保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接力與發力。也因此,政府還應該積極考慮為專才子女的求學就醫,乃至父母養老安排等多方面創造舒適安心的社會空間,讓專才能夠游刃有餘地發揮自己的才幹。

今年《施政報告》推三招為樓市「減辣」,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印花稅的安排,由「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徵」。在新安排下,假如外來人才購買一個1000萬元的物業,即使在新稅率下也要先繳交150萬元印花稅,現在只需按從價印花稅第2標準繳付印花稅,即37.5萬元,可為外來人才減低置業起始成本近113萬元。

通常而言,雖然專才大多為高收入人士,但若該位專才走出校門未幾,或許未必能夠拿出這麼多的首付,「先免後徵」正好化解了這些專才的買樓尷尬,讓他們在港盡快有窩心安心的家,客觀上也能夠令到專才安心致志地長期服務香港。老實講,特區政府不差錢,至少不差這區區幾千萬,但若政策能夠吸引到專才,留住專才,那麼,對接國家規劃,發展以創新科技為核心的北部都會區就不愁招攬不到合適的人才。

「先免後徵」特惠政策的實施以及受到專才歡迎,說明了如何吸引人才其實是事在人為的一個簡單道理,特區管治者只要想幹事敢幹事就能幹成事,最低限度,只要能夠廣開言路從善如流,充分聽取89名代議士的廣泛聲音,以及後續即將經廣泛民主選舉出來的區議員的聲音,就能夠找尋到良政善治的靈丹妙藥。同時也說明,只要政策接地氣,就能夠受到歡迎支持,就能夠達致預期的成效。特首李家超今日在InnoHK研發平台高峰會視像致辭時表示,InnoHK 已匯集來自世界頂尖大學和機構的優秀研究人員,現時已有5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在香港擔任學術職位,未來將有更多學者來港,為香港人才庫注入動力,推動城市發展。各界當然希望有更多更專的人才來港發展。

香港雖小,但從來都不缺乏熱心社會事務積極建言發且能夠擲地有聲的人才,關鍵的是為政者要有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的魄力與擔當。「先免後徵」的推出,就從一個側面向管治者說明並再次驗證了這個道理,希望這樣的惠民利民便民政策陸續有來,也希望能夠透過來自五湖四海且有志於長期服務香港的專才,向全球每一個角落說好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