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香江」國際創科教育論壇啟動 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探討STEM教育

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2023年「科學與中國」走進「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點新聞報道】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2023年「科學與中國」走進「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今日(21日)舉行,國際與內地多位頂尖科創教育學者和專家匯聚香港,於現場分享STEM教育發展情況。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會長任詠華在啟動儀式上發表致辭表示,每年的科創大講堂都會邀請中國科學院專家到香港中小學訪問,傳授科學知識以增強學生對科學和技術的理解,「創造互動學習的環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並激勵下一代科學家和創新者」。

任詠華表示,要創造互動學習的環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並激勵下一代科學家和創新者。(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亦致辭表示,科學教育要傳播科學精神、思想,「我們正在做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因為科學教育和普及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些工作也為我們國家成為科技強國做好扎實的奠基。」

楊玉良指出,科學教育要傳播科學精神、思想,為我國成為科技強國做好扎實的奠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表示,近兩年政府的施政報告都着重推動STEM教育的發展,教育局也正開展相關支援策略,包括加強老師培訓及持續與創科機構進行合作等。她亦介紹本次的創科大講壇「精英雲集」,12位國家頂尖科學家將圍繞科研最新發展,如天文、地質、超音速飛機等內容,讓參與的學生可以認識國家卓越的成就。她亦用廣東話向在場學生寄語,希望大家能在這些活動中獲得啟發和感動,稱學生們「不是科學和科技的消費者,而是科技前沿的創新者」。

李美嫦希望學生們在活動中獲得啟發和感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席葉玉如則指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就是壯大創科人才庫,雖香港已有五所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大學作為人才的搖籃,但只有大學教育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早介入和投入到中小學的STEM教育中,為青年人打下堅實基礎」。

而後,四位專家學者分享了STEM教育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武向平表示,傳統的學科教育更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科學教育則更注重思維方法和方式,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希望通過教育給學生培養個人的興趣,讓這個興趣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武向平指出,科學教育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希望讓學生一直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然而,目前全國公民科學素質尚水平不太高。武向平指出,這一數據在去年達到12.93%,預計2035年能達到25%,但同美國相比仍差了大概20年。但目前內地的科學老師仍然缺乏,基本是1:466的比例,且大部分是兼教科學課程,其學科背景很多也同理工科沒有太大關係。因此國家教育部在去年發布通知希望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力度,目前教育部也仿照美國的科學教育進行科學課程課標定制,武向平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科學家參與到該類課程標準制定中。

秦泗釗表示,嶺大未來會成立獨立的數據科學學院。(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亦表示,嶺大未來會成立獨立的數據科學學院,同時也會更注重交叉學科的發展,「AI的發展使我們可以讓這種學科的邊界變得更加不清楚」。

Arnon Hershkovitz介紹了AI在個性化學習上的應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士Arnon Hershkovitz介紹了AI在個性化學習上的應用,他表示,個性化學習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獨特技能、能力和偏好而為其定制學習體驗的教育方法。以往個性化學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然而這對師資的要求過高,而現在AI可以協助實現。

他指出,該系統可以收集關於學生行為和其知識的數據,連續且自動地對學生的狀態進行建模,為每個學生定制他們自己的學習路徑,且可以連續地對學生的技能情況進行評估,從基於文本的開放式問題回答、討論論壇等內容中提取數據,更好了解學生是否良好吸收了學習內容。

陳文莉介紹,新加坡學校的科學課程教學目標是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受到激勵、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和動機。(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攝)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陳文莉副教授則表示,新加坡學校主要教學方法是以探究為基礎進行學習,幾乎所有科學主題學習都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和數據之後進行解釋論證。她強調,新加坡的科學課程教學目標是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受到激勵、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和動機,且亦希望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成長,能創新地使用科技。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趙之齊報道)

更多閱讀:

直播Live|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 2023 年「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