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千奇百錯!離譜考生稱《新青年》作者是「秀獨陳」

公開考試是檢視學生們知識水平與應用能力的好方式,能夠顯現他們學習上的不足。考評局昨日出版2023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各甲類科目的《試題專輯》,刊載了部分文憑試中出現而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暴露了不少考生在思維及語文上的問題。在中史科,有考生將《新青年》雜誌的作者「陳獨秀」按題目提供的圖片照抄,竟由左至右誤抄為「撰主生先秀獨陳」,被考評局列為「最嚴重錯誤」,更直言是「匪夷所思」;有考生將漢代「匈奴」,誤為「吐蕃」或「突厥」,暴露部分考生混淆史實、朝代觀念混淆。中文科錯別字亦問題嚴重,考生寫作也受社交媒體影響,使得答卷取材相若,內容粗疏。 

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今年DSE多個科目的《試題專輯》。其中,中史科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的題目,考生的表現被評中規中矩。不少考生將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政治運動混為一談,又對《新青年》內容與作者群不甚了了。最嚴重錯誤的例子,當屬題目已提供了《新青年》封面的圖片,並作出提示當中文字為右至左排,列明「陳獨秀先生主撰」,但部分考生竟不加思索,在回答雜誌的作者時從左至右照抄為「撰主生先秀獨陳」。考評局形容,這情況「令人匪夷所思」。

考評局昨日出版今年DSE試題專輯,其中中史科有考生將《新青年》雜誌作者陳獨秀,由左至右誤抄為「撰主生先秀獨陳」(紅圈),被評為「匪夷所思」。(香港文匯報記者王鼎煌攝)

東晉王羲之「變成」唐朝人

專輯又引述試卷主任指,考生回答時見人物張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如誤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唐朝人」,「張學良」誤為「張國良」等。對此,考評局建議加強考生基礎訓練,除深入了解史實脈絡外,要認清歷史時序,避免混淆史事與人物。

在中文科方面,試卷主任指出,今年考生錯別字問題與口語入文情況較為嚴重。考生最常見錯字如「踴躍」錯寫「勇躍」、「舉辦」錯寫「舉辨」等,反映部分考生平日很少執筆書寫,更遑論有足夠寫作訓練。

試卷主任認為,當今社交媒體普及,考生足不出戶便獲得海量但片斷化或高度概括的資訊,體現在考生寫作上則是不少答卷取材相若,內容粗疏,對事物具體刻畫或深度剖析不多,故建議考生可閱讀一篇完整長篇經典小說或專題報道,對事物會有更深刻理解。

濫用「I agree with you」欠解釋

今年英文科口語是疫情後首次開考,部分考生過分使用「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回應其他考生,但未有解釋同意之處。試卷主任亦建議考生在課堂內外進行練習,提升口語技巧,同時更多接觸地道英語,及時了解時事和國際問題。

最後一屆應考的通識科,今年的題目並無涉及政治議題。《試題專輯》提到,其中一道有關兒童營養均衡及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中,表現較弱考生將「營養均衡」僅理解為「進食食物數量多寡」,未能從個人飲食喜好、家庭、社會等多維度思考,亦有不少考生僅把「糧食安全」理解為「食物安全」。

在另一題問到「徵費」或「禁用」哪個適合處理香港即棄塑膠問題,部分考生只針對「膠袋」而非「即棄塑膠」,亦未有探討香港的情況。

部分考生答題謬誤與常見問題

中史科

◆就題目提供的《新青年》雜誌封面,有考生對其作者「陳獨秀」由左至右誤抄為「撰主生先秀獨陳」,被評為「匪夷所思」

◆歷史人物張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如誤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唐朝人」;「汪精衛」誤為「蔣介石」;將漢代的「匈奴」誤為「吐蕃」或「突厥」;將辛亥革命時期的「秋瑾」及「張竹君」當成抗日時期人物

◆人名及地名錯別字多,將「李大釗」寫為「李大鈔」、「深圳」錯寫「深川」等

中文科

◆錯別字問題與口語入文情況較嚴重,考生最常見錯字如「踴躍」錯寫「勇躍」、「舉辦」錯寫「舉辨」等

◆由於社交媒體普及使考生足不出戶獲得片斷或高度概括的海量資訊,反映在寫作方面則不少答卷取材相若,內容粗疏,對事物具體刻畫或深度剖析不多

英文科

◆口試中部分考生過分使用「 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

◆部分考生使用中式英文直譯如「open the air-con」;或錯用動詞時式如「i will watching」等

通識科

◆在營養均衡及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中,將「營養均衡」僅理解為「進食食物數量多寡」,及將「糧食安全」理解為「食物安全」。

資料來源:2023文憑試各科《試題專輯》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鼎煌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王鼎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