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論 | 拼經濟有進取新措   惠民生有實在禮包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破記錄歷時3小時20分鐘。這份報告主題為「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延續特區政府「拚經濟、惠民生」的施政主軸,既有過去一年施政的鞏固部分,又有未來一年更深更廣的新內涵新舉措,亦展示出香港更長遠發展的新領域和新方向,不少內容令人耳目一新。用李家超的話說,這是「我對香港未來的展望和承諾,是一份屬於每一位市民的施政報告」。

李家超今日在施政報告前言中再次強調,政府的施政理念,是貫徹「一國兩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施政方向是要強化我們的優勢,把握好我們的機遇,補短板,化風險。施政目標是要讓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居住有更好的房屋,學生有更好的教育,青年有更好的發展,老人家有更好的照顧,社會關愛共融,經濟發展蓬勃,市民安居樂業。這亦充分展示本屆政府以做實事為原則,以結果為目標的決心和承擔。

經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今年是香港徹底告別三年疫情、推進社會全面復常的第一年,本港面臨着經濟結構性問題和外圍環境巨變的雙重挑戰,如何增強發展動能、提升競爭優勢,考驗特區政府的應變能力和智慧。新一份施政報告繼續貫徹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更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好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開拓國際合作,成立不同專責辦公室,全方位推進香港產業較快多元發展等。

施政報告為此提出一系列拚經濟謀發展新措施,包括:發展「總部經濟」,外國在港公司人員可「一簽多行」到內地;落實「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在香港投資於股票、基金、債券等資產(房地產除外)3,000萬元或以上的合資格投資者,可以透過計劃申請來港,以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界別的發展優勢;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等,推動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下調股票印花稅,降低市場資訊費用;短期內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增強未來發展新引擎等等,不一而足。

經濟發展要讓社會有普遍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這是有為政府的施政目標和努力方向。特首李家超今日在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開篇明義就提及:「落筆時,我一直思考,過去一年,哪些改善市民生活的措施最受到認同?哪些地方需要做得更深更廣,又有哪些新領域、新發展方向呢?」

縱觀洋洋灑灑三萬多字的施政報告,惠民生、紓民困的篇幅可謂濃墨重彩,其中備受市民關注的內容包括:覓得足夠土地滿足十年所需的房屋單位數目,解決長遠房屋短缺問題;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取締「劣質劏房」;樓市「減辣」;鼓勵生育,新生嬰兒獲2萬現金,家庭優先選居屋兼增扣稅額;在職家庭津貼增15%,「社區保姆」獎勵金增至最多60元;探討明年把「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由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讓長者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有更多選擇等。

新一份施政報告承先啟後、守正創新,聚焦拼經濟謀發展,措施有力;堅持以民為本,以更大力度破解民生憂難,舉措務實。面對複雜環境和發展新局,本港經濟動能需要持續提升,化解民生憂難需要不斷努力,建設「八大中心」需要更多舉措。只要發揮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緊緊抓住國家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機遇,香港一定會更成功、更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