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學術研究蓬勃發展 還存在哪些問題?

文/李荻

近年來,隨着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致目標。同時,社會矛盾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促使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深刻反思和重視。此外,層出不窮的公司舞弊事件給個人、企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突顯出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在此背景下,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簡稱ESG)問題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與ESG相關的研究出現了迅速增長的態勢。

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發表並收錄於社會科學索引(SSCI)的論文數量從2004年的200篇左右增加到2022年的超過2000篇,增長達10倍。同時,收錄於中文社會科學索引(CSSCI)的論文數量也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從2004年的600篇左右增長到2022年的近1000篇。

圖1:2004年以來ESG相關的學術論文發表統計

根據對這些學術論文的初步分析,我們發現ESG的學術研究表現出以下一些特徵:

首先,相關研究在選題上表現出了強烈的集群性。通過針對上述學術論文進行關鍵字的詞頻分析,我們發現與公司治理(G)和企業社會責任(S)相關的關鍵字高度集中。這些研究圍繞公司治理這一主題集中探討了董事會、股權結構、機構投資者、監督機制、高管激勵(薪酬)等課題。此外,與企業社會責任(S)相關的研究則主要關注了利益相關者、公司聲譽、供應鏈管理、商業倫理等話題。相對而言,與環境(E)相關的研究話題更為多元化,涵蓋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溫室)氣體排放、雙碳、綠色金融等諸多方面。

其次,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儘管有其各自的關注領域,但在學術研究中表現出強烈的交互性。與利益相關者相關的關鍵字頻繁出現在與公司治理相關的學術論文中。同樣地,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學術論文也經常探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責任等議題。

再次,學術界對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相關主題的關注在時間上呈現一定的規律。總體來看,與公司治理相關的研究在時間上更早,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主題的出現則稍晚一些,而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研究則相對更新。這種規律性現象不僅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於這些問題的認識逐漸從企業內部權責關係擴展到社會生態,進而再擴展到包含社會和環境生態整體系統的深入理解過程。

A:英文論文(SSCI)
B:中文論文(CSSCI)

圖2:ESG相關學術論文關鍵字詞頻雲圖

註:每一節點代表一個關鍵字,其大小反映該關鍵字出現的頻率;關鍵字之間的連線表明它們在某個(些)論文中共同出現,而連線的粗細代表兩者共同出現的頻率;此外,顏色標記了對應關鍵字出現的平均年份,顏色越深說明該關鍵字越可能出現在較早發表的論文中。

此外,ESG學術研究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出顯著的特徵。從ESG相關SSCI學術論文發表的情況來看,美國、中國和英國是最大的貢獻者,來自澳大利亞、歐洲各國、加拿大以及東亞地區的發表也佔據了一定的比例。基本上,對ESG的關注和研究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存在高度的關聯性,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ESG的關注和研究越多。

圖3:ESG相關學術論文(SSCI)發表的國際分布

隨着學術界對ESG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資源被投入到相關的研究中來。很多大學紛紛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例如斯坦福大學可持續金融研究倡議(Stanford Sustainable Finance Initiative)、劍橋大學可持續領導中心(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投資研究中心(Columbia Center on Sustainable Investment)、新加坡國立大學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中心(NUS 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 Institute)、香港中文大學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清華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研究中心等。這些機構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源和良好的研究環境,有助於推進ESG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圖4:ESG相關的SSCI論文發表機構分布

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ESG學術研究還存在着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ESG研究領域涉及多個學科,如金融學、會計學、環境科學等,同時隨着科技的發展,還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學科和領域。然而,目前ESG的學術研究主要仍以傳統學科分類在各自領域展開,跨學科的合作研究相對較少。

其次,ESG這一概念最初是在實務領域總結和提出的,因此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企業、投資機構、政府決策部門、監管部門以及國際組織等的實際運作有着緊密的聯繫。然而,ESG學術研究領域中非學術機構的參與程度相對較低。絕大多數論文均出自純學術機構,如大學或學院等。儘管與非學術機構合作發表的論文佔比隨時間有所增加,但仍然相對較低。

此外,大部分的ESG學術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均依賴於企業及評級機構所提供的資訊和資料。因此,資料的可靠性、標準化以及不同維度(環境、社會及治理)資料的匯總方式等實務界所面臨的問題,同樣對學術研究的有效性產生重大影響。遺憾的是,ESG學術研究在這些問題的探索上尚顯不足。學術界應發揮其學術優勢,對環境、社會及治理三個維度的內在邏輯和關係進行深入研究,並探討其測量與匯總的方法,為ESG實務運作提供有益的學術指導。這進一步凸顯了進行跨學科研究及與實務部門合作的重要性。

最後,ESG具有顯著的國際性和普適性,然而在不同地區和行業又表現出強烈的獨特性。例如,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議題在中國被視為重要的社會課題,但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並未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此外,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矛盾問題在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受到高度關注,然而在美國和英國這一矛盾並未成為關鍵的公司治理問題。因此,學術研究應致力於構建兼具國際普適性和地區獨特性的ESG框架和體系。

總之,ESG是一個頗具前景的研究領域,通過多學科跨部門的交流與合作,我們可以不斷深化對ESG的認識。與此同時,通過加強ESG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推動ESG在企業和社會中得到更廣泛的採納與實施,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均衡發展。ESG學術研究將在未來繼續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指導。

(作者為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長聘副教授)

點此查看香港ESG榜單年度評選

ESG|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和俄烏衝突 讓ESG備受關注的三大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