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睇舞台 |《親愛的·柳如是》:一場創作者的實驗
【點新聞報道】如果用一個詞語去概括由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自編自導的《親愛的·柳如是》,大概會是「預期違背」。
看《親愛的·柳如是》,你不能帶着對傳統傳記作品的期待走進劇場。從篇幅上看,以努爾哈赤起兵反叛明朝為起點的歷史背景線,與女主角柳如是的故事線幾乎旗鼓相當。「如果我只講柳如是,不去講這個歷史背景,就失去了這個人物的特殊性。」而在選取素材的過程中,潘惠森有意揀選了「流寇」李自成、剿匪的洪承疇以及崛起的努爾哈赤,三方勢力在舞台上穿插出現,共同構成柳如是故事中錯綜複雜的時代底色
作為「親愛的」系列時隔多年後的第二部作品,在前作《親愛的,胡雪巖》盛名之下,仍試圖完成一種突破:讓「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的明末清初的時代洪流交疊;以一人之命運管窺時代的全景;它是一部傳記,也是一段歷史。

規矩之外
如果說「將柳如是個人的命運置於時代洪流之中」有其必要性,那麼戲中一閃而過的「張愛玲」,則無論如何都算是神來之筆。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安排?潘惠森說,創作有時不一定要跟住一個規矩,有時「不規矩」才會令到創作有趣。
事實上,戲中的張愛玲於柳如是和陳子龍定情之後登場,吟誦那段廣為流傳的句子: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 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裏嗎?」
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兩位女性跨越身份、背景和時代的界限對話,講述一個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各種滋味,無從解釋,難以盡述。
至於這種安排帶來口碑上的兩極分化,潘惠森淡然一笑,可能有人覺得沒有邏輯、覺得奇怪,但創作就是這樣子,很多時候是不能用邏輯去解釋的。「如果觀眾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味,除了抱歉,我可能也做不到其他。」

條框之中
由張秉權撰寫的《親愛的・柳如是》導賞手冊提到該劇是「History中的『HerStory』」。但縱觀全劇,你似乎很難從柳如是身上看到一種「大女主」的成長。她無需學習精進,因為她從來才華橫溢;她不曾認知覺醒,因為她從來有自己的堅持,關於她的明朝,亦關於她的愛情。
潘惠森坦言,柳如是所處的年代沒有所謂「女權主義」的概念,她生在明朝、從小被青樓老闆收養、又被賣去做妾室……大多數時候柳如是都是被動的。她能做的,只是不斷去回應和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去對抗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壓力。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每個人,也都會在浩如煙海的素材中,描畫出自己的柳如是。「好厲害、好cool」,被問及如何概括自己心中的柳如是,潘惠森給出這樣的答案。
潘惠森強調,當我們看歷史的時候,我們不可以用現代人的思想生搬硬套到那個過去的時代。「打個比方,我們無法苛責古人,為何要劈柴煮飯,而不用電飯煲,因為在他們那個時代根本沒有電飯煲。」潘惠森說,你只有去理解當時的那個時代,再對比當下,才能明白柳如是作為一個女子,要那樣堅定地堅持自我,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但歸根到底,潘惠森反而希望觀眾最終能夠拋開柳如是的性別、時代,回歸到去理解她作為一個人,如何堅持自我、堅持內心最初的追求。
無意為之
《親愛的・柳如是》之敘事可以用「宏大」來形容,惟觀演氣氛卻並非需要屏氣凝神。劇情推進之間,觀眾席亦不時響起笑聲。
導演是有意為之嗎?這樣一個意在誇獎導演巧思的提問,卻收穫了導演的無奈。他以劇中一個場景為例:陳子龍的家婆、妻子和妾室同台,其中一個角色說,「我們三個都是陳家的女人,陳家之所以是陳家,因為陳家有一個男人,但現在陳家的男人不在陳家。」潘惠森說,戲到此處,台下往往哄堂大笑,「我不理解,因為其實這是戲中人物好正常的對白,我試圖講述一個好嚴肅的話題,這是時至今日很多家庭仍然面臨的狀況。」
事實上,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劇場,話劇演出遭遇「笑場」並非個例。潘惠森表示,這要求話劇演出團體更多去做一些「有承擔」的創作,而不是一味走向商業化、娛樂性的創作。「即使這樣的作品有些挑戰性,年輕觀眾可能無法習慣,但我仍然願意堅持,用當代的視角和戲劇技巧去看歷史,不斷豐富和發展整體的文化內涵。」

手記:美麗的誤會
約訪潘Sir的過程發生小小「烏龍」,在最初的約訪郵件中,筆者知《親愛的,胡雪巖》珠玉在前,便理所當然地將劇名寫作《親愛的,柳如是》,後經劇團同事提醒才發覺「,」同「·」的差別。
後來這個差異成為夾雜在訪問中的一道題,而潘Sir的回答卻是「其實最初中間都是點,不過因為巡演中寫錯,便將錯就錯了。」
這大概便是潘Sir舉重若輕之處。回看訪問提綱,我們試圖預設了很多他作為創作者的態度、想法,之於整齣戲的結構、節奏,乃至細微之處的起承轉合。然而事實上,我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那並非刻意而為。
換言之,《親愛的·柳如是》並非雕琢精美到刻意的櫥窗展品,而如一幅隨性而為的寫意潑墨。各種滋味,只可意會。
如看官看懂了,收穫的也只是潘Sir的會心一笑,哦,你也在這裏嗎?
(文:沐晚;視頻攝製:林雋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