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新鐵證!大批侵華戰爭照片曝光 日軍蓋「不許可」印戳禁發布

日軍侵華期間,凡日本軍部蓋有「不許可」印戳的照片,均不能公開發表。在這張「不許可」照片中,位於吳淞口附近的上海月浦鎮,日軍士兵用刺刀對準一名被俘的中國士兵,並將其殘忍殺害。

九一八事變爆發92周年之際,全國各地舉行多種活動,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力量。當天,位於吉林長春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偽滿皇宮博物院發布新出版的學術研究圖書《日本秘藏侵華戰爭照片實錄》。這套叢書共收錄照片1407張,部分為首次公開,是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人對這場戰爭的記錄,當中逾千張照片被當時日本軍部審查人員蓋上了「不許可」的印戳,禁止公開發表。不利的形象、殘暴的內容、保守的秘密都被掩蓋,這些「不許可」是日軍侵華的新鐵證。

《日本秘藏侵華戰爭照片實錄》系列圖書是以圖像材料形式為主,並配有圖像相關的文字資料,書中的資料來源是該系列圖書的一大特點,所披露的圖像材料均是出自日本人之手。該系列叢書作者之一的趙士見在2017年參與到該系列圖書的編寫當中,目前擔任偽滿皇宮博物院特聘研究館員。趙士見表示,在這套叢書中,作者團隊將村瀨守保拍攝的許多照片和寫真加入了書中,用日本人拍攝的照片來圖證日本侵華這種隱瞞行徑。

審查戰場照片 不合適就「P圖」

在該套書籍展出過程當中,記者注意到很多照片都印有「不許可」的印戳。偽滿皇宮博物院學術研究部主任王昊向記者介紹,「這些『不許可』的印戳是被當時的日本軍部審查人員蓋上的,禁止公開發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對戰時信息和照片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將戰場照片分為不許可,即不允許發表;審查,即經批准審查發表;檢閱濟,即允許發表,三個『輿論統制』等級。」作者團隊認為,審核結果反映出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操縱輿論、實施新聞審查的體制。不利的形象、殘暴的內容、保守的秘密都被掩蓋,如今這些「不許可」,都成為日軍侵華的證據。

「在三個審查等級中,不允許發表的內容佔比很大。第一種就是涉及日本戰場裏面的軍事機密,比如說兵力配置、一些日本高官的存在,還有一些戰爭武器,特別是新式武器,比如說軍艦潛艇,還有生化武器;第二點就是想掩蓋日本侵華過程中的暴政,像是大屠殺、經濟掠奪等一系列內容。」趙士見表示,在這些不許可的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掩蓋這場戰爭暴行的意圖。

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介紹,「我們在編書的過程當中發現,日本對於當時照片的處理,有些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P圖』。在那個時候他們會有擺放片,他們覺得不合適,他們就會剪掉;他覺得這個太暴力他就會刪掉。在一些照片裏他甚至會想各種辦法遮掉、塗抹。」記者從作者團隊了解到,書中照片還披露了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大量機密信息和敏感歷史內容。其中涉及諸多重大歷史問題,如戰俘關押處理、慰安婦、對華移民侵略、南京大屠殺等等,為歷史研究增添了無可辯駁的相關佐證。

赴日實地調研 親歷者側面印證

為了獲取客觀的一手資料,《日本秘藏侵華戰爭照片實錄》課題組多次赴日本進行實地考察。趙士見表示,在拿到資料的時候也是了解到,每日新聞社在戰時頂住了當時大本營的壓力,大本營要求把「不許可」的寫真銷毀,但是他們頂住壓力沒有銷毀。在日本考察過程中,課題組在一些日本老兵手裏獲取到了當年的一手資料。趙士見表示,有一些日本老兵在戰時拍攝的照片、寫真貼或是陣中日記,在進行戰爭反思的時候都會把它拿出來進行揭露,揭露當時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性。

話你知|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據不平等條約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經過長時間密謀和精心策劃,炸毀了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南滿鐵路,栽贓嫁禍於中國守軍,並借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佔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瀋陽舉行(新華社)

北京|港澳台青年重走盧溝橋 銘記先烈

9月18日上午9時18分,「尋訪烽火印跡 感悟抗戰精神」──攜手在京台港澳青年走進北京抗戰主題片區活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啟動。百餘位內地和台港澳青年攜手重走盧溝橋,在宛平城牆彈痕遺址下共同感悟抗戰精神,銘記歷史紀念先烈。

穿過宛平城高高的門洞,踏着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來自內地和港澳台青年步行至盧溝橋頭,實地感受盧溝橋事變的歷史。來自香港的蘭之僖是中央民族大學大三學生。在宛平城牆的彈坑遺址處,蘭之僖駐足觀看許久。她說,在給先烈們敬獻鮮花時,彷彿有一種時空交錯感,「好像跟先烈們完成了一次跨時空的對話,對抗戰精神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她告訴記者,通過尋訪抗戰遺址遺跡,聆聽抗戰故事,更深刻感悟到偉大的抗戰精神,「每一個盧溝橋石獅都見證了那段血淚歷史,每一處彈坑都是中華民族曾經所受苦難的見證。我們年輕人應該好好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努力自強。」

來自台灣的林家萱正在中央民族大學讀研究生,她告訴記者,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光輝歷史才能更懂得和平的來之不易,「萬幸盧溝橋沒有被戰火摧毀,讓我們這些後輩人可以在和平年代通過這些形態各異的獅子,感受那段硝煙歷史。」

特稿|「此重要新聞只《大公報》趕上」

「炎夏剛過,日本軍閥忽製造『九一八』事變,開始對我大規模軍事侵略。」曾任大公報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的老報人徐鑄成,1931年時正在天津擔任大公報編輯記者,他在回憶錄裏記載下,「九一八」事變發生之次晨,只有大公報在當日要聞版一角,以引起同胞注意的加框之「最後消息」,最先獨家報道「九一八」事變。短短數十字,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恃強凌弱的侵略暴行。

徐鑄成在回憶錄中記載,1931年9月19日,大公報即報道了日軍在北大營、柳條溝一帶開始向我軍尋釁,迄至午夜1時,槍炮聲尚在蔓延。「當天我到報館時,編要聞之許萱伯詳談經過,說昨晚要聞版已截稿,守候北寧路(即今京瀋路)局之汪松年忽來電話,謂路局局長高紀毅甫與瀋陽局通話,告以上述緊急情況,話未完即被人掐斷。」徐鑄成回憶,大公報要聞版編輯許萱伯將此消息編為《最後消息》,嵌入版內,他並遍翻平、津、滬及各地報紙,「此重要新聞只《大公報》趕上」。由此,大公報記者汪松年憑藉自己的敬業、用心,成為報道「九一八」事變的第一人。

南京|抗戰版畫展 傳承記憶確立史觀

9月18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全國抗戰類紀念館同步舉行銘記九一八事變爆發92周年活動。南京上空拉響防空警報,軍民代表撞響和平大鐘,警示國人勿忘國恥。當天上午9時18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儀式。「九一八,這是用鮮血凝成的數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余昌祥的女兒余惠如在儀式上發言指出,1931年9月18日,侵華日軍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此後的14年裏,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傷亡達3500萬之多。

隨後,由中國美術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金陵美術館共同主辦、江蘇省美術館支持的「永遠的銘刻──抗戰歷史記憶版畫展」開幕。此次版畫展精選百餘幅作品,向觀眾集中呈現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李樺、王琦等第一代新興版畫藝術家和當代版畫創作者的傑作。

「我們創新紀念館的空間敘事,融合『藝術+歷史』,推出了這場具有歷史厚度與藝術溫度的展覽。」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紀念館館長周峰表示,相信每一個走進這場展覽的觀眾,都會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也相信藉着藝術投下的一縷光,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為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凝聚精神力量!

詹洪閣(右)向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文物。(大公報記者于珈琳攝)

瀋陽|新史料見證東北青年奮起抗日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2周年。在事變發生地遼寧瀋陽,一系列紀念活動先後舉行,文博場館、瀋陽市民等均以多種形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在紀念日前夕,一批珍貴的文物史料也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對外披露。記者從此前舉行的捐贈儀式上了解到,此次捐贈的文物為收藏家詹洪閣珍藏多年的14份從1931年9月19日至1931年12月間的《東京日日新聞》報紙和號外,記錄和見證了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武力侵佔瀋陽城進而入侵遼寧各地的罪證,其上的多篇報道也從不同角度報道了瀋陽的青年學生、愛國軍民對日本侵略行徑的頑強抵抗,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甘做亡國奴的抗日救國精神。

這份史料的發掘和披露,成為東北青年學生奮起抗日的重要見證。東北大學是我國的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學,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與北大營相距僅6華里的該校師生成為了這一歷史的親歷者。

這是詹洪閣第30次向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文物,詹洪閣表示,這些文物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不可辯駁的罪證,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陳列於博物館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教育後人,是它們最好的歸宿。捐贈30年來,詹洪閣已先後為全國300餘家各類文博館所捐贈個人收藏,特別是此次捐贈的文物對填補相關文物種類空白起到重要作用。

(來源:大公報 記者林凱長春報道)

相關閱讀:

山河已無恙 吾輩當自強——九一八事變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