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港漂|能否留下來——港漂的住房與儲蓄困境
【點新聞報道】香港大力招徠人才到港,去年10月,入境處就已經放出了人才引進的大招——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為期2年,同時優化審批程序,以吸引更多世界級優才來港。然而,有專業、有學識的港漂們面臨着現實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住房和儲蓄關乎着他們能否留下來,而工作和社交發展則關乎他們能夠走多久。
相比於單身的港漂,那些身伴受養人一同生活的港漂,直面着更為現實的「衣食住行」成本。
月薪三四萬 租房成「月光」
作為一名月薪4萬元的優才人士,何先生是一個月光族。月光的原因在於他的房租1.5萬元,還要供養妻子和兩個女兒生活、讀書。實際上,這1.5萬元月租的房子在九龍地段顯得十分擠迫,一家四口蝸居在不到300平方呎的一房一廳。如果他們想把如今的一房換成兩房,就要做好承擔2萬元月租的準備;如果換成3房,房租直升2.5萬元,且房子地點還要考慮到與學校的距離。「遲遲沒有換房的原因是沒有遇到性價比合適的,我們也一直在尋找相關資訊。」
身為母親的劉女士也是持優才簽證來港,如今帶着讀小學的孩子和自己的母親在香港生活。月薪3萬的她,也是不折不扣的月光族。大埔區「兩房一廳」的房租1萬多元,她還需負擔孩子每月數千元的課外班花銷。「樂器的一對一課堂,一小時就要900元。」她來香港的理由是認為孩子在香港參加高考,入讀名校的機率會更大。
那麼,港漂能在香港買房嗎?非永久居民買房時需要額外繳納30%稅金。雖然特區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出台新政策:非永久居民買房後,若在滿7年後申領永居身份,特區政府將按照首置稅率4.25%,把多出的25.75%稅金退還給業主。由於退稅細則今年6月才落實,此前有「上車」計劃的港漂往往在取得永居身份後,才開始購房進程。
港漂夫婦在永居後「上車」蝸居
特區政府放寬優才簽證申請配額之前,持IANG簽證在香港讀研(例如是修課式碩士)的群體佔了港漂的大多數。一對港漂伴侶(小蔣、林先生)在辦理了永居的當晚,簽約了香港的房產合同。「一套30多年樓齡、北角地鐵站附近的兩房單位,實用280呎,成交價400多萬元」,小蔣說。兩人的購房心得還被公眾號「港房研究所」收錄成文章。
經歷過看房、借貸、裝修等層層考驗,這對90後夫婦如今在住房方面過上了沒有後顧之憂的生活。不得不說,兩人心水的房子是高性價比的「蝸居」抉擇。即便如此,相比起原先遷就室友、房租不定時加價的合租生活,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向買房還貸的道路。
小蔣的丈夫林先生回憶,當初買房時,聽到了不少因斷供而造成負資產的新聞,便果斷首付下了5成,以換取較小的房貸壓力,按揭還款額與先前房租相若,佔收入的三成以內。
這一對港漂情侶的故事之於千千萬萬個港漂來說,是具有參考性的。他們靠七年的奮鬥和儲蓄,實現了無數港漂的第一夢想。當被問及在儲蓄方面有何建議,姑娘小蔣簡單利落地說:「少買奢侈品!」此外,開展副業也是二人增加儲蓄的有效方法。夫妻倆有各有所長,一位擅長英文,一位專研珠寶訂製。
如今房子有了,這對90後夫妻的追求得以更加聚焦在個人興趣上。比如林先生希望去內地參加一些業餘籃球比賽,小蔣則希望考取珠寶鑒定證書。
總結:無論是租還是買,「價高房小」在香港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儲蓄方面,香港人均收入中位數大約在2萬港元,但衣食住行普遍佔去過半收入,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大概率會是「月光族」,每月花光錢才能在香港「留下來」,那港漂們為何還願意留在這裏?「工作」與「教育」機遇是兩大因素。請關注下篇《能夠留多久——港漂的工作與社交訴求》。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