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地區康健中心三年僅十萬會員 各界促加強推廣

【點新聞報道】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基層醫療越見重要。現時,政府正發展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的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以進一步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但有聲音質疑相關服務的使用率不高,政策存在明顯不足,有待改善。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2019年,政府於葵青區設立首間地區康健中心,承諾加快設立18區地區康健中心。現時共7間地區康健中心,分布於葵青、荃灣、屯門、元朗、深水埗、黃大仙和南區等地,其餘11區則以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維持服務。

政府正發展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的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點新聞記者袁由攝)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朱立威表示,地區康健中心有其必要性,尤其是香港面對人口老化,透過基層醫療,盡早做好篩查,發現病情,配對合適服務,有助減輕本地醫療壓力。

商廈選址不便居民使用 需加強宣傳

點新聞記者日前到訪葵青和南區地區康健中心,前者位於九龍貿易中心第二期,後者則坐落於嘉尚匯,同樣在商廈樓上,鄰近港鐵站,步行距離約5至10分鐘。然而,嘉尚匯地下只有LED屏,輪流顯示公司名稱,不像九龍貿易中心第二期,明顯地在大堂和電梯按鈕貼出葵青地區康健中心位於30樓的資訊。

嘉尚匯位於商廈樓上,鄰近港鐵站,步行距離約5至10分鐘。(點新聞記者袁由攝)

抵達地區康健中心後,記者留意到南區早上的人流較少,不如葵青區。由於兩間康健中心的地理條件相近,記者估計人流多寡與中心落成時間有關,尤其是葵青同南區分別於2019年和2022年成立,相差長達3年。記者其後在附近訪問4名居民,除1人之外,其餘3名葵青居民知道中心位置;相反,南區街坊並不清楚地區康健中心已投入運作。

嘉尚匯地下只有LED屏,輪流顯示公司名稱,未有指示牌說明南區康健中心的位置。(點新聞記者袁由攝)

朱立威指出,南區地區康健中心自營運後,對該區居民有很大幫助,但始終中心選址由政府安排,位於商廈樓上,不便市民尋找,希望日後能在貼近居民生活的地方開辦。宣傳方面,他認為,現時康健中心的承辦機構沒有太大彈性,政府應該賦權,以便機構透過不同途徑宣傳相關服務,如加強同關愛隊的合作。

朱立威表示,地區康健中心有其必要性,尤其是香港面對人口老化。(點新聞圖片)

推行3年僅15萬名會員 議員批進展緩慢

事實上,相關政策推行超過三年,地區康健中心或者地區康健站的人流數據和病人數目似乎不及外界預期。醫衞局回覆點新聞記者查詢時指出,截至本年6月30日,7間地區康健中心共103,300名會員,服務約658,100人次,而11間地區康健站則累計約47,900名會員,服務約245,200人次。

雖然醫衞局強調各區人口、設施投入時間不一,不宜作直接比較,但記者統計,18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只有151,200名會員,與全港人口差距甚遠。即使考慮到率先開辦康健中心的葵青區,15萬(各區總會員人數)也只佔該區總人口約3成。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批評當局進展緩慢,例如,觀塘有近70萬人口,地區康健中心要等待觀塘綜合發展項目落成,至少2025年才能啟用。

2019年,政府於葵青區設立首間地區康健中心,承諾加快設立18區地區康健中心。(點新聞記者袁由攝)

被問到發展計劃,醫衞局表示,政府一直積極推進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工作,並在18區預留合適政府物業或用地,以設立長遠和更具規模的地區康健中心。當局已就其中14個選址諮詢相關區議會,包括灣仔、東區、油尖旺、觀塘、大埔、西貢、北區、中西區、沙田、九龍城、南區、葵青、深水埗和元朗。灣仔、東區和觀塘地區康健中心的建造工程撥款建議已分別於2021年1月、6月和10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相關工程預計將於2025年至2026年期間陸續完成。而前旺角街市用地已在今年第一季移交市區重建局和其承建商進行改造工程,工程預計明年第四季完成,該處將會用作油尖旺地區康健中心。醫衞局重申,會繼續推進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工程計劃,以盡早在全港18區落實康健中心的長遠發展。

中心定位不清晰 並非以人口作規劃原則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相關政策推行不久,現在總結成敗未是時候,例如部分中心仍在設計和興建階段,政府需時將市民以往「重治療」的醫療價值觀扭轉為「既重治療,更重預防」等。不過,陳凱欣也認同地區康健中心未能發揮預期作用,問題出於服務定位不清晰,政府不應忽略其主體責任,只將地區康健中心交給非牟利政府機構管理,否則市民會在觀感上認為康健中心缺乏作用。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相關政策推行不久,現在總結成敗未是時候。(點新聞圖片)

鄧家彪則提到,18區之間的人口數目、收入和老人比例存在明顯不同,政府要推動基層醫療,不能一概以行政地區作為劃界,而是應該像其他公共設施般,以人口作為規劃原則。以觀塘區同東區為例,兩區都是全港最多人口老化、基層市民較多的地區,應該開設多於一個地區康健中心,甚至更多。

對於康健中心的營運,鄧家彪透露,試過有營運地區康健中心的團體於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拒絕同政府部門以外的機構合作,注射疫苗,擔心政府投放大量資源,經營不同團體,最終各有不同取態,影響資源整合。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認為地區康健中心的數目應該以人口作為規劃原則。(點新聞圖片)

點新聞記者曾就此向醫衞局查詢,局方回應指,政府在營運合約中訂明了服務指引及準則,營運者需按照合約規定營運地區康健中心,完成招標文件所列的服務指標和要求,並且每月提交報告,闡述其表現(包括服務環節和計劃、達到目標服務量的進度、病人意見、接獲的投訴等)及財務狀況,以供評估。

當局不但設立了管治委員會聯同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監督每所地區康健中心/站的營運、服務進度、專業水平及表現,而且透過招標委托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一項有關地區康健中心的監察和評估研究,預計團隊今年年底提交終期報告。鄧家彪認為,政府的回覆仍然未有直面回應非牟利機構各自為政的問題,希望局方能加強18區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的資源整合。

(點新聞記者袁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