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房屋:逃離劏房第一步 「這裏很有家的感覺」|香港房屋多條路

【點新聞報道】香港寸金尺土,普通一個私樓單位要幾百萬起步,基層市民根本買不起。如果想輪候公屋,往往等5、6年都未必等得到。幾十萬的基層家庭在環境惡劣的劏房中狹縫生存,他們苦苦等待的只是一個上公屋的機會。

截至2023年3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為5.3年。(資料來源:房屋局官網)

對於正在等待公屋的基層市民來說,過渡性房屋是他們漫長安居路上的一個棲身之所,可以讓他們提前擺脫不適切的居住環境。事實上,有不少位於新界區的過渡性房屋已經落成,例如「同心村」、「江夏圍」、「齊+」等。然而,過渡性房屋自推出時便爭議不斷,坊間有不少人認為過渡性房屋選址偏遠,租住期只有2至3年,會「搬完又搬」,更有報道指過渡性房屋入住率低「無人住」。但是,過渡性房屋好不好,只有住過的人才知道。今集《香港房屋多條路》我們不妨聽聽住在屯門救世軍「齊+」三聖過渡性房屋居民的心聲,也提前走訪一下正在建設、位於市區的黃大仙「可悅居」。

有不少位於新界區的過渡性房屋已經落成。(點新聞記者葉德榮攝)

【「沒有地方讓你住,有得住也要捱貴租」】

輪候公屋3年多的許先生今年51歲,一家4口剛搬入「齊+」半年,見到記者時,他似乎心情激動,未等記者提問完,就急不及待地表達他住在「齊+」的感受:好!許先生講了很多住在過渡性房屋的好處,「住客」與「看客」對過渡性房屋的想法出入頗大。「齊+」過渡性房屋地處屯門,雖然附近有巴士和輕鐵接駁,但是去市區最少都要1個多小時,似乎屬於坊間「看客」認為的「選址偏遠的過渡性房屋」。為何許先生會如此興奮,忍不住地向記者分享他有多高興能住到這裏呢?

輪候公屋3年多的許先生今年51歲,一家4口剛搬入「齊+」半年。(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更令記者好奇的是,許先生說自己在港島工作,每天要先坐巴士到港澳碼頭,然後轉乘地鐵,之後再轉小巴,來回通勤時間3個多小時,一天的交通費用更是高達70元左右,如此高昂的通勤成本,他為何還要堅持住在這裏呢?面對記者的疑問,許先生停頓片刻,無奈地感慨:「因為港島都沒有地方讓你住,就算有得住也要捱貴租。」聽到這裏,記者終於明白許先生的選擇——寧願住遠一些,節省房租的支出。

寧願住遠一些,節省房租的支出。(點新聞記者丁旻攝)

【「這裏真的很舒服,很有家的感覺」】

許先生告訴記者,他和太太原先分隔兩地,太太住深圳,他住香港,後來有了小朋友,一家人決定要一起住。起初許先生一家和許先生父母同住,但是地方狹小,家人之間難免發生爭吵,於是夫妻二人打算搬出來。他們試過找私樓,但是一家四口在港島要租一個私人單位至少要1萬2千元港幣起步,許先生說:「根本租不起」。

幾經周折,他們最後來到了「齊+」過渡性房屋,亦是在這裏,他們建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幾經周折,他們最後來到了「齊+」過渡性房屋,亦是在這裏,他們建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這裏真的很舒服,很有家的感覺。」許先生如釋重負地點了點頭。他的一對兒子年且尚幼,都在讀幼兒園,採訪這天許先生剛剛為小兒子辦完升學的手續。記者問他兩個兒子目前在哪裏讀書,許先生指了指說到:「就在我住的隔壁。」記者好奇地追問了一下平時他送兩個兒子上幼兒園需要多長時間,許先生愣了一下,然後很認真地回答:「1分鐘。」引得在場者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記者問他兩個兒子目前在哪裏讀書,許先生指了指說到:「就在我住的隔壁。」(點新聞記者葉德榮攝)

【「搬到『齊+』,一切都變好了」】

記者隨後走訪了另外一位住在「齊+」的住戶單親媽媽邱女士。據了解,育有1子1女的邱女士以前住在新墟的劏房,以往一家3口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走進邱女士位於「齊+」過渡性房屋的家中,記者留意到,這個由空置校舍改建而成的單位面積不小,有兩百多呎,是一房開放式戶型。冰箱、空調、洗衣機以及煮食爐具都齊全,靠近窗邊的是一張雙人上下床,而床的對面則放滿了小孩子的玩具,是一個兒童玩樂的「小天地」。邱女士的大女兒目前正在上學,一地玩具是小兒子的「寶貝」。

這個由空置校舍改建而成的單位面積不小,有兩百多呎,是一房開放式戶型。(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經過簡單交談,記者發現邱女士有些「怕生」,言語不多,一雙眼睛時刻看着小兒子。小男孩也「怕生」,不願意離開媽媽半步,面前的玩具對他失去了吸引力,就連平日相熟的社工姐姐亦沒辦法哄他「去玩」。無奈之下,邱女士只好抱着兒子一起接受採訪。

床的對面則放滿了小孩子的玩具,是一個兒童玩樂的「小天地」。(點新聞記者丁旻攝)

「以前那裏(劏房)很狹小,也不夠通風,而且很多老鼠,四周漏水,住了兩三年了。」邱女士緩緩講完了這幾句話,她說話的聲音不大,但是每一個字在記者的耳中聽來都特別「震撼」。幸好,後來有社工將她們轉介來了「齊+」的過渡性房屋,不用邱女士講述前後對比情況,光是身處的環境,就已經能讓在場者感受到她們居住的環境有多大的提升。

不用邱女士講述前後對比情況,光是身處的環境,就已經能讓在場者感受到她們居住的環境有多大的提升。(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邱女士告訴記者,自從搬來了「齊+」之後,一切都變好了,環境好了,空氣也好了,周邊的設施都很不錯,但是對她而言最大的幫助是幫到小朋友,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小朋友的轉變都好了很多。

【租金雖多了,但條件好過劏房太多】

以前住在劏房的時候,邱女士的大女兒根本沒有位置做功課,要麼只能是趴在床上做,要麼就得在自修室做完再回來。但是搬過來之後空間大了很多,大女兒有了自己的空間。現在邱女士可以在一邊做家務、照顧小兒子,大女兒就在另外一邊做功課,大家有各自空間,都開心了很多。

但是搬過來之後空間大了很多,大女兒有了自己的空間。(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其實,搬到「齊+」後,邱女士在生活上的花銷並沒有減少,以前住鐵皮屋劏房的房租是3千多,現在房租是5千多,但空間是原來的3倍,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長,她毫不猶豫地搬了過來。

邱女士告訴記者,平時她生活買菜都好方便,可以走路就買到,而且女兒上學既能坐車又可以步行,都非常便利。平時她還喜歡帶小朋友去附近的沙灘以及遊樂場玩。對邱女士而言,除了倍增的居住空間,「齊+」最吸引她的地方是有升降機。一般來說,過度性房屋是用組裝合成的方法,所以沒有升降機。但是「齊+」過渡性房租是由空置的校舍改建而成,所以原本的升降機就得以保留,因此亦幫助了很多有需要的人士。

「齊+」過渡性房租是由空置的校舍改建而成,所以原本的升降機就得以保留。(點新聞記者葉德榮攝)

【市區過渡性房屋「可悦居」申請火爆】

聽完「齊+」居民分享的心聲後,結合此前記者實地走訪「同心村」、「江夏圍」,感受到這些位於新界的過渡性房屋,在交通、配套設施等方面,實際上有做足功夫。但是,仍有人對過渡性房屋選址抱有疑問。於是,記者走訪了一個正在建設中的過渡性房屋:地處嗇色園黃大仙祠旁的「可悦居」。

記者走訪了一個正在建設中的過渡性房屋:地處嗇色園黃大仙祠旁的「可悦居」。(點新聞記者葉德榮攝)

「可悦居」地處市區,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周邊設施十分齊備,學校、商場一應俱全,而且就在嗇色園黃大仙祠的旁邊,步行一兩分鐘就可到達。記者實地走訪時不禁感慨,如此好的地段也建設過渡性房屋?這跟「過渡性房屋選址偏遠」的「坊間認知」可謂差天別地。

「可悦居」地處市區,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受訪者供圖)

記者將這份不解帶給了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嗇色園過渡性房屋「可悅居」籌委會總監李耀輝。「這個地方是屬於政府的。」李耀輝聽到這個問題輕輕微笑說,「可悦居」是政府過渡性房屋計劃的一部分,政府利用黃大仙祠旁這個空地做過渡性房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李耀輝表示,當政府提出要與嗇色園黃大仙祠合作,利用這塊閒置土地建造過渡性房屋時,嗇色園黃大仙董事局經過商議,很快就同意與政府合作,令「可悦居」項目順利上馬。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嗇色園過渡性房屋「可悅居」籌委會總監李耀輝。(點新聞記者Sunny攝)

過渡性房屋入住率高 打破錯誤認知】

據了解,「可悦居」大約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並減少單位對望,保護住客隱私,建築師將整個地盤設計成一個「T」字型,共計提供227個單位。

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並減少單位對望,保護住客隱私,建築師將整個地盤設計成一個「T」字型。(點新聞記者丁旻攝)

尚未落成的「可悦居」因位於市區,吸引了大批市民申請。李耀輝告知記者,截至6月共收到了九百多份申請,可見十分搶手。李耀輝表示,申請者資格要求全港都是一樣的,甲類是已輪候公屋不少於3年的人士(香港永居)或家庭,乙類是個人及家庭成員現居於不適切住房或者有迫切需要住房的(香港永居)人士。所有有需要人士都是公平申請,只要是香港合法居民,符合政府規例,不論任何宗教信仰,一樣受到歡迎。

嗇色園過渡性房屋「可悅居」示範單位。(受訪者供圖)

和「可悅居」一樣,位於市區的過渡性房屋其實並不少。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日前表示,現時市區過渡性房屋項目入住率平均約97%,而新界項目的入住率是82%。她呼籲市民不要誤信有關新界項目入住率低的報道。根據「齊+」負責人介紹,目前「齊+」過渡性房屋的入住率已經為100%。「過渡性房屋選址偏遠,無人住」這個評價顯然有失偏頗。但是,居住在過渡性房屋的居民仍然會擔心一個問題:居住期限短。

【非一次性解決房屋問題,只臨時改善居住環境】

就居住期限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救世軍「齊+」@三聖過渡性房屋項目隊長羅子偉先生。羅子偉告訴記者,「齊+」的營運期是五年,他們會跟首次入住的居民簽訂24個月的租約,而視乎居民的意願和當時居住的入住率,他們可以跟居民再簽訂不多於24個月的第二次租約。換句話來說,「齊+」的住戶如果兩年後還是沒能上到公屋的話,還有機會可以再簽訂多一次2年的租約。

救世軍「齊+」@三聖過渡性房屋項目隊長羅子偉。(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誠然,過渡性房屋未能夠一次性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但是亦為苦苦等待公屋的基層市民提供了多一條出路。羅子偉表示,其實過渡性房屋最主要是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這個是最基本的。由於居住環境改善了,整體來說就會帶動家庭關係改善。過渡性房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基層市民在輪候公屋的時候,可以首先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而終極目標是希望基層市民能夠上到公屋。「齊+」的居民由2022年11月開始入住,到現在(6月)大約7個月的時間,已經有首位住戶搬上了公共屋邨。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已經看到第一位居民上到公共屋邨,這讓他們感到非常開心。

過渡性房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基層市民在輪候公屋的時候,可以首先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嗇色園過渡性房屋「可悅居」籌委會總監李耀輝亦表示,政府現在推「可悦居」這個計劃,是解決現在最嚴重的房屋問題,尤其是基層大眾未必可以自己私人置業。他希望香港能有更多的善長仁翁,將目前空置的土地拿出來,給低收入的老百姓做臨時的房屋,幫助安置基層市民。他認為這是一種美德和慈善。

(專題節目攝製組:蘇婷、丁旻、葉德榮、任青、周楎、Sunny)

————————————

【香港房屋多條路】專題節目

編者按:居住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熱話,不少港人時常把「輪唔到公屋、抽唔到居屋、供唔起私樓」掛在嘴邊,感慨「住得細、住得差,冇計喇!」事實上,為解決房屋问题,政府和不同社會機構持續推出各類房屋計劃,滿足不同階層市民的需求。特別是近年來,有過渡性房屋、擴大青年宿舍等計劃上馬,也有「光屋」、「長者屋」加入,未來還有「簡約公屋」。這些計劃是否能令香港房屋多一線生機?能否讓市民安居樂業?對此,點新聞深度挖掘,走訪針對青年、長者、短貧戶等幾類人群的房屋計劃,有些為舒緩房屋壓力,有些為實現居家安老。在公屋、居屋、私樓等常見居住選擇之外,我們用《香港房屋多條路》專題,探討解決居住問題的「多條路」,呈現目前香港社會不同持份者對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嘗試。

更多閱讀

房協「長者安居樂」:樂齡設計+智齡科技 讓銀髮族居家頤養天年|香港房屋多條路

銅鑼灣青年宿舍:在職港青chill住儲錢 大膽追夢 | 香港房屋多條路

【預告】《香港房屋多條路》將開播 探討公屋居屋私樓外解決居住問題「多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