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提升的士服務 業界亦須自強自律
文/陳術
本港的士服務,一直是市民偶爾會討論的話題,有時人們會談論個別的士司機的服務態度,有時則是討論一些野蠻乘客的言行,自不少車輛安裝攝錄機後,甚至會有不同影片在網絡傳播,司機或乘客受到公審。近期,運輸及物流局就建議修例,透過引入車隊等措施,以改善的士服務,相關的修例建議今日就在立法會進行首讀。的士服務可以提升,是不爭事實,但提升服務除了需要政策支持,業界本身的自強自律,也是服務質素的關鍵所在。
有關本港的士各種問題,筆者認同,近年的士業界面臨不少挑戰,首先是經濟問題,各行各業之前受到疫情影響,的士業界亦不能倖免;其次是出現了坊間所指的「白牌車」,搶走了部分的士司機的生意,以筆者所知,現時部分香港市民已經較少乘坐的士,而是選擇在「白牌車」營運平台預約車輛。最後,則是社會初復常,市民消費力未完全恢復,他們出行時選搭的士的次數,亦不能與經濟好時相提並論。
有外在因素 但自身服務也是重點
對於營運平台「白牌車」的問題,這是外在因素,營運平台「白牌車」合法與否,政府執法與否,不是的士業界所能掌控的因素。不過,的士業界亦不能把所有問題歸因於其他因素,筆者認為同樣重要的問題,也在於的士本身的服務;服務好,乘客自然多;服務不好,乘客轉投其他交通工具,也是預料之內。
有傳媒就的士服務作出實驗測試,發現的士司機服務質素參差不齊,有業界人士亦坦言,行內確實存在「害群之馬」,令市民對的士司機有負面印象,這些說法讓筆者深有同感,筆者平常會乘搭的士的次數不多,但有時候未上車,就會有不好的經驗,例如在港島坐的士到新界,筆者知道的士不能拒載,但上車前還是會先客氣地問的士司機會否去新界,遇上好的會叫筆者上車,不好的則以「唔熟路」、「交更」等理由拒絕筆者,有些即使願意載筆者,也會以某種語氣說「我唔熟路呀,如果我車你入到去你要帶路」等等,作為一個乘客,或者也算是一個消費者,試問怎會有良好感覺。
不好的經歷 帶來不好的印象
如果大家跟筆者一樣,在特別日子、有特別需要時也有機會乘搭的士,體驗或會更加差,例如在下雨天,想預約乘搭的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些預約的士之電話平台,乘客不加20元至50元,要正價召喚的士會有困難;如是大時大節,諸如農曆新年或中秋節,要預約、乘坐的士更不容易,筆者試過在中秋節,有的士擺明拒絕筆者上車,跟司機說「的士不能拒載」,司機完全不理就開車走;同一個晚上,幸運地上了的士,但司機其實不情願載筆者,只是因為筆者強硬地說司機不能拒載,才勉強願意載筆者,但他就表明「唔識路」,結果在相關地區繞了一大個圈,才到達目的地,還要擺出一副不屑筆者(乘客)的姿態。
各行各業人士,業內都會有不同個性的業界人士,但就如多年前一個旅遊業廣告口號一樣,「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係唔得」,個別司機的言行,會影響到市民對整個業界的影響,受「白牌車」影響、收入少了,正確方法是進一步提升服務態度、質素,特區政府提出政策或修例,最多只能解決部分或少部分問題;有時候,一些的士乘客的態度亦需要批評、糾正,而的士業界要擺脫困境,也得自強自律,提升好服務質素,擦亮業界的招牌,好讓部分市民重拾對業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