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警鐘長鳴:地球危機末日鐘的tik tok聲震耳欲聾

文/關品方

自從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包括煤礦和石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穿透性,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具有高度的吸收性。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人口劇增的因素,土地遭到侵蝕,綠化地貌迅速萎縮, 極地冰山加快消融。加上地球的周期性公轉從橢圓形逐漸變成圓形,各種複合因素疊加,造成全球氣溫升高,帶來破壞性的影響,似乎已難以逆轉。現在我們年復一年感覺到夏天愈來愈長,氣溫屢創新高,已經到了受不了的地步。很難想像在印度次大陸,當人口增加到大約20億,夏天長達九個月,氣溫最高可達到接近60度攝氏的時候,人類在地球上還可以怎樣生存下去。

關鍵是一定要全球合作減排,先做到碳達峰,然後碳中和,最後達致零排放。這已經是所有關心地球前途命運的人們的共識。

近日筆者注意到「燕燕俠」在北京發表評論文章,談及這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布林肯周日(18日)來到北京,應該重點介紹美國在地球變暖這方面怎樣負責任地落實對策,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共同合作。

根據上述文章披露,英國利茲(Leeds) 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主張,主要污染國家應為他們過度的碳排放支付高達170萬億美元的氣候賠款,美國需要承擔其中最大的一筆(約為47%),總值高達80萬億美元。

這項新研究認為,主要是美國、其次還有英國、日本和德國等富裕國家不僅應該為歷史上造成的巨大碳排放量負責,而且這些國家現在仍然以超出預期的水平恣意碳排放,超出有關國際組織認為應該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的目標,其行為極端不負責任。

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早已提出,各國應共同協力,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全球的應對方略。科學家們的論證認為,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關鍵節點。一旦超過,氣候惡化的趨勢將無法逆轉,極端洪水、乾旱、野火和糧食短缺的發生機率將急劇增加。在更多災難性氣候事件到來之前,世界各國在可排放的剩餘碳量上,極度不平等和不對稱,關鍵問題是不能夠犧牲發展中國家發展自身經濟的利益。

這方面,國際間貧富懸殊(所謂南北問題)引發出的有關碳排放的數據多如山積。聯合國召集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測量了全球碳預算總額以及各個國家的碳預算之後,指出問題的核心,是北方國家在限制全球氣溫不應升高超過1.5攝氏度的計劃之下,這些發達國家的碳預算是全球集體公平份額的3倍左右,對發展中國家極不公平。該研究的結論認為,如果北方的發達國家依舊碳排放過多,南方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就需要代為埋單收拾殘局,南北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將無法拉近。如果全球南方國家大幅削減碳排放量,而與此同時這部分碳排放量被超過公平份額的北方國家佔用了,如果把超額使用碳量的計算量化評估,發達國家應當補償發展中國家的損失。

該研究報告認為,美國應該為其超額排放承擔最大的一筆補償高達80萬億美元。而這筆賠償應直接支付給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歷史上碳排放量較低的國家,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地域國家。

近期有關中國是否應該不再被定義為發展中國家的言論,來自美國白宮,不少發達國家起鬨附和,事非偶然。布林肯訪華之前,傳出美國提議反對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有一票否決權,更是匪夷所思。中美之間的硬核對抗,已經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總而言之,富裕國家過度的能源消耗導致大量碳排放,一直是影響人類減排和遏制氣候變化努力的最嚴重障礙。這些國家的超額碳排放導致全球整體環境治理的成本高昂,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發展滯後,貧窮虛弱難翻身)長期被欺凌和剝削的狀態不能夠再繼續下去。因此,氣候損害需要問責溯源,追究罪魁禍首。美國要帶頭主動賠償80萬億美元,核心是要低頭承認氣候變化是一個工業革命以來長期累積的問題,需要承擔歷史責任。

氣候賠償問題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熱門議題之一。去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上,氣候賠償首次列入正式議程,討論發達國家應否對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落後國家進行補償。一些飽受洪災困擾和擔心海水平面上升的島國一致呼籲,作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麻煩製造者(即富裕發達國家)應該給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補償,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總碳排放量的佔比遠遠不及發達國家,卻首當其衝地承受着氣候變化的惡果。

早在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達國家就已作出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但至今沒有兌現。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口惠而實不至,顧左右而言他;全世界不少有識之士現在已經一眼看穿。這裏面缺乏平等公平,沒有公開透明,只有自私自利,更無坦誠面對。中國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直接揭穿了西方國家偽君子的面目。美西方感到面目無光,不在話下。這些國家橫行霸道慣了,使用了遠遠超過其公平份額的能源而得享繁榮,卻使到其他一些國家失去了其公平份額的應佔比例。現在看來,希望美國拿出80萬億美元的氣候賠償,只是書生論政,簡直緣木求魚。

就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想到早前在《自然》刊物上有論文指出,北冰洋夏季的冰蓋最早將在本世紀30年代消失,比預期的40年代要提早十年。在15年內,我們可能在北半球的夏季看得到無冰的北極。前路茫茫,細思極恐。地球末日鐘的tik tok聲,震耳欲聾。

該論文稱,即便按照《巴黎協定》將全球氣溫升高限制在1.5攝氏度之內,也無法阻止北極大片浮冰的融化,而格陵蘭島數公里厚冰層的融化足以將海平面抬升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