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種味道|河南人愛的「香餑餑」!廟會「C位」美食壓縮饃什麼味?
【點新聞報道】近年來,太昊陵朝祖廟會攤位競拍熱度「狂飆」,引發網友和媒體關注。今年以41萬拍下C位攤位的是80後馬郝君,她告訴記者壓縮饃的歷史淵源,「在宋朝的時候,淮陽比較窮,好多學子進京趕考,家裏人會準備容易放的麵食,當時叫餅子。現在開始叫做壓縮饃。它比較硬,能存放時間較長。那些趕考的學子中了狀元,所以現在就有了『壓縮饃壓縮饃,小孩吃了考大學』的說法。」
馬郝君接着說,壓縮饃是圓形的,寓意着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又叫「平安饃」。「廟會的時候好多人來這裏祈禱,買點壓縮饃回去給家人朋友。這個饃也算是送福送平安的,所以好多人喜歡這種饃。」
至於壓縮饃為什麼會火爆,在馬郝君看來,是網絡的作用,再加上攤位的拍賣價格很是能吸引人,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馬郝君第一次去拍攤位是23歲的時候,那時候拿着家裏的所有錢」——5000塊,拍下了當時最貴的攤位,「回來後幾天都睡不着,生怕這個錢賺不回來。」一個月的時間,馬郝君沒有賠本,就開始每年在廟會上放膽拍攤位,「影響力越大,攤位價格越高。今年我們是準備了50萬,超過這個就不拍了,最後還好41萬拍下來了。」廟會期間,馬郝君的攤位成為「網紅現象級」,不少人都是慕名趕到這裏來。
這個小小的、圓圓的餅,聞起來有麥香,撕開一層層(正符合它被「壓縮」後的品相)吃起來甜滋滋,嚼起來有韌性。壓縮饃自帶回甘,越嚼越甜,它麥香濃郁,帶着小麥粉特有的味道,一直縈繞在心頭。一種地方小吃的存在和火爆,必有其深度原因。國人素有「舌尖上的中國」之說,慣以省份來劃分美食和地方小吃。而風俗習慣和地理氣候,對地方小吃的形成又格外重要。
「壓縮饃」所採用的麵粉是小麥粉,也就是小麥磨出來的粉。由不同地域生長的小麥而產生的不同質地的麵粉,它們的區別在於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含量越高,筋勁越強,做出來的麵食越有彈性和嚼勁。
周口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國家農高區所在地,周口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90億公斤左右,素有「國家糧倉看河南、河南糧倉看周口」之譽。所以,育好種、種好地、多打糧,讓「中國碗」多盛「周口糧」,是周口兒女的樸素願望,也是周口作為「中原糧倉」的使命擔當。
馬郝君說,壓縮饃的關鍵是和麵和壓麵。「以前沒有和麵機,全靠手去揉,用擀麵杖壓。」「麵要和的剛剛好,不然它發不起來,就成死麵餅子了,而壓麵也有講究,老式的要壓6層,新式的,更鬆軟入口些的壓3層就可以了。」剛開始她也做不好,但是家人一直鼓勵她,「做吃的,講究的是用心,只要用心,做出來的東西味道就不會差。」年輕時的她做壓縮饃還有點不樂意,「太辛苦了,都是力氣活。」但是結婚有了孩子之後,壓縮饃成為他們家非常得力的財務支撐,「瞬間有了責任感,就踏踏實實把壓縮饃做下去,並且要做得好。」
壓縮饃與普通餅乾和饅頭不一樣的地方或許在於它融合了兩者的做法。在和麵壓麵之後,壓縮饃的半成品還要被放進醒麵包機裏去「醒」一下,根據氣候不同,醒10到15分鐘,是為了讓壓縮饃更加有層次,更加有嚼勁。醒完之後不是去蒸,而是放進烤箱裏去烤。
正如它的一句諺語「壓縮饃,壓縮饃,小孩吃了考大學」,寄託了當時人們對孩子能「考大學」的美好盼望,是真正屬於平民百姓的文化。無論是創造者,還是使用者、傳承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因此,它來源於普通生活,並根植於老百姓心中,最終作為依存於太昊陵廟會而繁榮發展的一種小食品,被四面八方趕來淮陽祭祖祈福的百姓所接受和熱愛。
記者、拍攝:戚紅麗、劉蕊
剪輯: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