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藥成效顯著價錢平 工聯會促政府改善制度加快引入
【點新聞報道】國家近年於藥物研發方面發展迅速,吸引不少海外藥企在內地投資設立實驗室以研發新藥物。一橋相連的澳門早於前年已完成修例容許只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藥物引入當地。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鄧家彪今日(8日)舉行記者會,邀請曾使用國家研發的癌症藥物而病情好轉的本地病人,分享國藥的成效及對本地病人帶來的好處,以及在港使用國藥時面對之困難,並再次促請醫務衞生局盡快檢討及改善本港藥物註冊制度,把握好國家近年迅速發展的藥物研發技術優勢。
工聯會爭取落實「國藥港用」,為本港病人爭取更多藥物選擇。經多番爭取後獲接納訴求,去年11月1日起將我國、韓國、新加坡、巴西加入列表國家名單內,及後於在今年2月23日起,取消「第二層審批」制度,惟有關新措施仍未為制度完全鬆綁,新藥註冊仍需兩個國家的藥物註冊認證才符合申請引入本地的資格。制度令一國之內的本港病人無法受惠於國家的科研成果,有藥無得用,或只能透過昂貴自費恩恤的方式使用藥物。
大腸癌病人李太表示,2017年出現腹痛及消瘦,直至突然暈倒後入院檢查, 證實患上第三期大腸癌,惟經手術和治療後,病情仍持續惡化至第四期,奮力抗癌三年,於2020年獲公營醫院醫生告知藥石無靈的壞消息,並轉至寧養病房。及後,與家人商量後轉至私人醫生接受診治,並以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呋喹替尼」治療。而使用藥物後病情持續好轉,除精神及健康有提升外,生活回復正常,與家人外遊及再次享受美食。
病人陳女士於2020年9月上旬證實患上第三期卵巢癌,屬多復發性,抗癌路上共經歷兩次化療。第一期的化療需同時使用標靶藥作配合,幸好獲關愛基金資助下服用該標靶藥,但扣除資助後的費用仍對陳女士的家庭經濟造成不少負擔。及後,因病情再度轉差而進行第二期化療,而服用的新藥經醫生轉介後到社區藥房以相對優惠的藥物購買,但購買方案需20萬元的初始費用,對其已捉襟見肘的家庭經濟帶來雪上加霜的負擔。一直協助陳女士之社區幹事陳安妮期望政府關注基層病人在藥物選擇的權益,在制度上拆牆鬆綁,加快實現「國藥港用」,為病人提供更多可負擔的藥物。
前香港藥學會會長鄺耀深表示,上述兩位事主的案例反映目前本港可供癌症病人使用的藥物有限,而且藥物費用昂貴,對病人造成不公。而現時內地的藥研已發展成熟,不少針對亞洲人體質及較其他地區常見的病患亦已有相應的藥物。以事主李太太正服用的呋喹替尼(Fruquintinib)為例,在2018年9月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監局)批准在中國銷售,及後獲納入醫保處方藥集內,反映該藥在醫藥界的認受性及安全有效。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表示,礙於本地藥物註冊制度令癌症病人在藥物方面的選擇不多,本港病人苦嘆有藥無得用,促請在推進「一國兩制」下,政府應進一步優化本港藥物註冊制度,包括考慮將2張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減為1張,或仿傚澳門做法盡快修例容許只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新藥物在港註冊,以縮減註冊時間;同時研究長遠與內地政府合作,建立獨立藥物審查及註冊機制等,逐步實現「國藥港用」,既可惠及病人,亦有助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產業融合發展。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為響應特區政府積極發展創科產業,不少知名國際藥企都表示有意投資本港,設立實驗室研發新藥物或設立廠房生產尖端藥物。 雖然硬件上特區政府能在落馬洲河套區提供土地,但在軟件上卻未能跟上藥物發展趨勢。現時本港藥物註冊制度將大幅限制本地研發及生產藥物的使用及國際銷售,嚴重影響本地醫藥創科產業的發展。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