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莊:加強推廣「樂齡科技」 提升長者生活質素 應對人口高齡化

吳傑莊認為「樂齡科技」是未來安老和應對人口高齡化的大趨勢。(作者供圖)

文/吳傑莊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對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其中希望香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最大的民心包括要讓「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

香港面對人口高齡化問題必須正視。據統計,去年中,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達152萬,佔整體人口的2成,即每5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預測,長者比例將持續增加,2037年將達到3成、約258萬人,即每10人中便有3名長者。而且,長壽長者的數目也日益增加,早前有研究調查顯示,香港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香港勢必邁進老齡化社會,「以老護老」愈趨普遍。

筆者關心創科,更關心科技如何落地,真正便利到市民。在今年5月24日的立法會大會中,筆者提出了一項「加強推動樂齡科技,提升銀髮族生活質素,應對人口高齡化」議案,得到支持並獲通過。

筆者認為「樂齡科技」在今時今日的長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角色,可惜,香港目前仍未普及應用樂齡科技。長者的生活質素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相反,老人家照顧不足,甚至倒斃家中沒人察覺、失救致死等個案仍時有發生。

上月就有一對長期病患的年老父女,被揭發在美孚新邨寓所內身亡,86歲父親患心臟病,由59歲患嚴重糖尿病、右腳被截肢的女兒照顧,令人心酸;另外,沙田亦有一位69歲獨居長者在家中死去8個月才被發現,屍身已化成白骨;筆者聽到這些消息,既傷心難過,也慨嘆為何香港仍然不時會發生這類不幸事件。

其實科技絕對可以幫助長者過更好的生活,安享晚年,防止這類獨居失救的不幸事件發生。就如為長者安裝「緊急召援系統」,目前只有約20萬名長者使用「平安鐘」服務,政府應考慮為所有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類似服務;而且科技日新月異,現時市面上已有更新型的產品,筆者知道有一款「長者智能手錶」,不但可以遠程監察長者的位置,更可以用來通話、測試健康狀況、連接醫療儀器等等,功能更多更好。

「樂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林林總總,簡單如電動輪椅、上落樓梯機,也有十分先進的,當中結合機械人技術、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等科技,如社交機械人、健康監察系統、智能家居設備、以至遙距醫療服務等等,可以全方位幫助長者解決在起居自主、健康檢測、家居安全、復康保健及社交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

從廣泛社會層面來說,「樂齡科技」可以提升安老服務質素,紓緩護理人手短缺。從長者生活層面來說,更可鼓勵居家安老,讓在家安老的長者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解決起居問題,有更好的自理能力,改善社交生活和精神健康,長遠減輕照顧者和社會的負擔,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帶來的挑戰。

而且,推廣「樂齡科技」也有助推動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打開市場。就如香港科技園目前有近百間夥伴企業及初創公司,研發和將最新的「樂齡科技」產品推出市場,去年底就以「樂齡創科樞紐」為主題舉行展覽。

特區政府強調以「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作為安老政策的基本原則,近年也有意欲發展樂齡科技,例如,在2018年12月撥出10億元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合資格的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試用、購置或租借科技產品。

其後在2020年宣布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下設立「樂齡科技平台」,由「社聯」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等九個協作夥伴合作推動樂齡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包括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去年,「社聯」推出由賽馬會資助、為期四年半的「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試驗計劃」,協助長者租用合適的樂齡器材。

然而,相關政策零散,政府未有擔起主導角色,也沒有專責部門統籌指引,各部門和社會機構各有各做,沒有共同的政策目標和方向,造成措施力度不足,未能在社會上形成研發和應用「樂齡科技」產品的氛圍。

就以2018年設立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為例,根據政府資料顯示,10億元「基金」至今才批出約5億元,即僅批出一半資金,以本港安老服務需求殷切的情況來說,為何基金使用情況未太踴躍?可見「樂齡科技」在香港的普及程度不足。

「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在過去七輪批出的資助,主要針對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或專業團體去申請,但超過一半數目的安老院舍屬於全資私營,不在10億基金的支援範圍內,變相有一半在院舍生活的長者未能受惠。雖然當局已在去年9月第八批次申請中放寬申請資格到500間私營院舍,但情況仍屬僧多粥少。

而且,「基金」並不接受個人身份申請,居家安老的長者不在支援之列,事實上,全港有9成以上長者也是生活於社區的家庭住戶,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去購買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特區政府有必要檢討「基金」的支助額度和範圍,同時提出更多資助項目,讓全港長者受惠。筆者知道政府將於今年第三季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受惠人數,並容許使用範圍擴大至租借「樂齡科技」產品,但資助額杯水車薪。

在業界合作方面,現時各持份者之間協作不足,政府、研究機構、大學、以至非政府組織和業界各自為政、各有各做。同時,初創企業要研發和推廣「樂齡科技」產品,往往遇上資金不足,難以將科研成果變成商品,莫說要廣泛應用。有不少業界向筆者反映,即使取得政府的資助,但之後配套和援助措施有限,用完資助金後就無以為繼。

就以家用離床及跌倒警報系統、生命徵象感應器、綜合臥床監控系統等偵測器為例,本地有不少中小企推出這類產品,但缺乏平台及人手協助中小企到不同長者家庭或院舍安裝。即使政府撥款資助院舍購買這類產品,最終又會因為院舍員工不懂得如何操作,以及院舍無後續資金支付產品維護費用,產品最終只能被閒置,變成「過氣玩具」,無用武之地。

說到底,善用「樂齡科技」是社會福利事宜,也是創科項目,也涉及醫療服務,需要跨部門、跨界別協作,才可「貼地」推動,「遍地開花」。筆者認為要有效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特區政府應該設立一個「樂齡科技專責委員會」,由勞福局、創科局及醫務衞生局聯合組成,並且引入業界代表和專家,打破政策壁壘,提出完整的政策方針和發展藍圖。

同時,要措施「到位」,除了要提升政府人員和社會對樂齡科技的認識外,更要了解長者的需要,要做到「以民為本」,當局必須對樂齡科技的需求和市場規模定期作出調查和統計,了解長者的最新需要,以長者的困難為導向去設計和推廣樂齡科技,令相關產品和服務「入到屋」,甚至在各區設「樂齡科技大使」,配合18區關愛隊,進入社區幫助老人家選擇、購買或租用,以及應用樂齡科技產品,真正幫助長者居家安老。

要令「樂齡科技」普及化,離不開加強對市民的宣傳教育,同時也要培育研發和應用的人才,筆者聽到不少社福團體的聲音,不少前線工作人員不熟識「樂齡科技」,不但應用上有困難,產品日常保養和維修也遇到困難。當局除了加強提供培訓,在大學和教育機構開設更多涵蓋「樂齡科技」的課程,鼓勵研發外,也可為「樂齡科技」人才提供資格認證。

另外,近年不少長者也樂於到內地養老,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也十分便利市民往來生活,香港可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發展「樂齡科技」, 將本地樂齡科技供應鏈擴展到大灣區,亦可協助本地初創企業在大灣區安老院舍進行研發產品試用及推廣,促進樂齡科技產品出口到內地、甚至海外市場。現時本地有不少樂齡科技供應商有意將服務和產品擴展到大灣區,但不熟識具體方法和途徑,特區政府可提供更多協助。

總括而言,「樂齡科技」是未來安老和應對人口高齡化的大趨勢,有助解決老齡化對社會帶來的問題,長遠可以讓長者在更好的環境、更有尊嚴地居家安老,並且減低對社會公共資源和人力所造成的壓力和負擔。行政長官李家超競選時也曾探訪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了解長者需求,筆者期望特區政府可以在推動樂齡科技改善長者生活上做得更多、更好,建構一個老有所養的香港。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及高鋒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