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新冠殺傷力與感冒無異?民眾還需做啲乜?
【點新聞報道】香港新冠疫情近期持續升溫,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5月20日表示,根據社區污水檢測結果,推算每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一萬人,受感染人數比去年8、9月出現疫情小高峰時更多。病毒並沒有因此而離開,仍需要密切監測疫情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早前透露,2款能覆蓋XBB變異株的疫苗已經初步被批准,很快能面世。基於seirs模型的預測顯示,今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發生在6月底。
政府早前公布,將「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準備及應變計劃」下的應變級別由「緊急」級別調低至「戒備」級別,政府專家顧問團亦告撤銷。點新聞整理近日各界專家針對目前疫情狀況的看法以及建議,助讀者更好應對疫情。
何栢良倡取消污水監測 學童可不戴口罩返學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今早(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以往市民對新冠病毒沒有免疫力、沒有藥物治療時,政府須緊密監測及實時公布資訊,希望採用圍堵或清零政策,但隨着病毒越來越弱,逾九成市民有免疫力,政府毋須每天公布資訊,亦有助減低市民的心理負擔。至於現時仍然實施大廈污水監測,何栢良認為沒有必要繼續,因背後投放很多資源,在重症病人拿樣本作病毒分析,成效更高。同時一些教育宣傳聲帶的內容已過時,建議更新內容,免讓市民覺得調整級別不配對情況。
至於是否需要繼續戴口罩,何栢良說,隨着病毒越變越弱,澳洲及英國也有數據指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併發症風險已大幅下降10倍至20倍,因此應該平衡戴口罩對兒童衍生的負面影響。
另一名時任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同樣表示,擔任政府專家顧問期間,學習到要向市民解釋新冠疫苗等較艱深的議題,需要不厭其煩、重覆多次。
許樹昌建議接種加強劑 繼續污水監測變種病毒
不少人對接種新冠疫苗仍有疑慮,擔心疫苗的臨床研究代表性不足,而對新冠疫苗卻步,尤其是加強劑的接種。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調低有關應變級別是合適,亦是預期之內。但他指出根據政府資源顯示,近日逾8成確診個案與變種病毒XBB相關,由於XBB的免疫逃逸非常強,建議尤其高危人士包括長者、免疫系統失調人士及醫護人員等,如果距離打上一針新冠疫苗或已感染半年,建議接種加強劑。他又說,大部分時任政府專家顧問仍會在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科學委員會,繼續擔任義務工作,相信政府會繼續透過污水監測病毒量等,監察有無新的變種病毒傳入本港。
孔繁毅堅持新冠研究 吸引科研人員和醫生來港
時任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床教授孔繁毅早前表示,世衞解除新冠的公共衞生緊急狀態,但疫情仍然存在,認為政府應增加內科醫護人手及疫苗的研發,現在的負氣壓設施及準備,還可以再加強,特別是見到老人科、內科,醫生、護士人力方面及病床方面完全不足夠,醫管局亦應增加長者病床及醫護人手應對。他認為未來本港在科研方面做多一些功夫,用不同方法吸引人才來港,尤其是臨床科研人員和醫生。亦要堅持新冠研究,在疫苗、抗病毒方面研究,作為創科、醫療研究領域,香港可以是領導地位,亦可以成為全國研究中心。
國家衞健委疫情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亦說,世衞的宣布並不表示新冠病毒已經對人類無害,中國仍要堅持建立一個強大監測網絡。
「重複感染」如何應對?
不少市民疑惑自己或同事「重複感染」該怎麼辦?以及針對脆弱人群應如何做好防護呢?孔繁毅透露,按醫管局估計,今波新冠疫情高峰要3至4周後始見頂,之後回落。他說未來每半年會出現一次類似高峰,直至市民反覆感染,高峰才有可能減弱。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組織專家對相關問題也做出了建議。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強調,公眾繼續保持勤洗手、室內多通風等良好衞生習慣。尤其是有慢性基礎疾病人員和孕婦等重點人群,建議在進入環境密閉、人員密集的場所時佩戴口罩,注意個人防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說,二次感染症狀總體比第一次感染輕,因為去年冬天感染過的人,體內還有一定的抗體,且細胞免疫的記憶存在,對人體有保護作用。
至於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是否會出現後遺症,童朝暉分析,一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可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乏力、失眠、焦慮等症狀,只是新冠後症狀,不是後遺症,時間久了能恢復,不會影響工作生活。
很多人擔心,接種完新冠病毒疫苗時間長了體內免疫力會消失。童朝暉分析,人體中抗體消失後,細胞免疫同樣發揮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打了疫苗或得了新冠,體內細胞免疫有免疫記憶,即便是抗體消失和滴度下降,同樣有保護作用。
中大鼓勵長者使用新冠口服藥
衞生署早前指出社會廣泛使用新冠抗病毒藥有助減低新冠病毒的威脅。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逾14,000名確診新冠的院舍長者數據,證實新冠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和帕克斯洛維德(Nirmatrelvir/ Ritonavir,或稱為Paxlovid)可有效降低院舍長者入院風險54%及重症率65-83%。面對近期感染數字回升,有關研究結果可為院舍及社區長者提供實證參考,鼓勵他們於染病後盡快使用新冠口服藥,以減低重症及入院風險。
市民收入受疫情影響 學生復課後吃力
疫情3年後全球恢復正常生活,香港市民受疫情影響到底多大呢?
香港政策研究所在今年5月於全港十八區進行街頭抽樣的問卷調查訪問,共收回1,012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有60%受訪市民偏向認同「放寬防疫措施對個人或家庭的經濟狀況產生正面影響」。超過50%受訪市民認為過去三年疫情對自己及家人在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及經濟狀況方面造成影響。另有33%受訪市民受疫情影響而令個人收入減少,其中約一半(54%)稱收入減幅達30%或以上。經濟、房屋及社會福利均為受訪市民最關注及最希望政府優先處理的社會問題。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昨日(31日)發布《全面復課3個月後學童學習支援狀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55%受訪學生面對學業時感到吃力,逾半數受訪學生表示「功課太多」、「測驗及考試內容深」及「玩樂時間不足」是感到吃力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