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多區現野菇引市民好奇 專家提醒:誤食可致命!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同時締造潮濕環境,有利蘑菇生長。(點新聞記者王俊傑攝)

【點新聞報道】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同時締造潮濕環境,「有利」蘑菇生長。近日,一批又一批破土而出的蘑菇,迅速成為網民熱話。

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分享多張野生蘑菇照片。(「將軍澳主場」FB圖片)

近日,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分享多張野生蘑菇照片。從照片中可見,該草叢位於坑口南豐廣場停車場出入口,長滿數十株野生蘑菇。蘑菇柄部厚實,頂部有一個小圓形的「天仙環」,形狀酷似環柄菇。有網民在帖文留言,稱「(天氣)熱到生菇」,也有網民「希望帶小朋友觀賞」,並相信「好快會有熱心叔叔嬸嬸去採摘」。

從照片中可見,該草叢位於坑口南豐廣場停車場出入口,長滿數十株野生蘑菇。(「將軍澳主場」FB圖片)

其他地區也有同類情況,有網民在大埔中心巴士總站附近一棵大樹根部,發現多株白色野菇,長相如同一把傘子。有網民懷疑照片中的野菇是白鵝膏,提醒其他網民不要進食。

有網民在大埔中心巴士總站附近一棵大樹根部,發現多株白色野菇,長相如同一把傘子。(FB圖片)

點新聞記者日前到訪現場觀察,留意到南豐廣場對出草叢長出多株野生蘑菇。儘管不如網民照片般茂密,但數目仍達十多株。至於大埔方面,記者走遍巴士總站附近一帶,未能有所發現,估計白色野菇已被取走。

一批又一批破土而出的蘑菇,迅速成為網民熱話。(點新聞記者王俊傑攝)

翻查資料,本港近年每年接獲約10宗菇菌中毒個案,去年8月更加在一星期內有多宗市民誤食野菇後食物中毒的個案。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趙紹惠接受點新聞採訪時指出,採食野菇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雖然部分蘑菇可供食用,而且具有藥用價值,但市民難以分辨其毒性。

針對野菇毒性,趙紹惠強調,有些可以溶血、損肝、致命,同時蘑菇腐爛後,會留有黴菌,進入血液,能夠傷肝、傷肺,引發腦膜炎等病症,嚴重者可導致肝衰竭甚或死亡。她舉例指,香港曾發生市民誤食劇毒蘑菇後,需要即時換肝,令其他輪候器官移植的市民錯失救治機會,累己累人。

趙紹惠形容,蘑菇屬真菌一種,生長速度驚人,而真菌比人類更早在地球出現,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市民應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和變化,只需拍照留念,無需把毒菇採回家中。

陳凱欣表示,誤食毒菇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市民經常誤解,顏色鮮艷的蘑菇毒性較強,忽略淺色蘑菇的毒性。(中新社資料圖片)

曾任前食衞局局長政治助理的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誤食毒菇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市民經常誤解,顏色鮮艷的蘑菇毒性較強,忽略淺色蘑菇的毒性。「即使是專家,好多時都要逐隻蘑菇去對碰。所以,以前食物中毒時,會叫大家攜帶蘑菇到醫院,以便化驗」。

陳凱欣認為,隨着社會復常,越來越多市民外出,誤食毒菇的機會也增加,建議食安中心等政府部門加強宣傳,減少市民誤食毒菇的意外發生。

點新聞就誤食野生毒菇問題,去信相關政府部門。食安中心發言人回覆指,中心已發布《當心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小冊子,提醒市民進食野菇的風險,並聯同相關政府部門透過不同渠道,向市民宣傳有關食物安全知識。發言人提醒,引發人類中毒的菇類毒素,大部分不能以烹煮、製罐、冷藏或其他食物加工方法清除,建議消費者宜向信譽良好的店舖購買菇類,以免食物中毒。

個案方面,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因進食野生採摘菇類引致食物中毒的宗數由2021年的1宗上升至2022年的7宗,而本年至今尚未錄得相關中毒個案。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