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 | 香港應減低陸路跨境通勤車費

文/陳凱文

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之後,兩地人員往來全面恢復,不少港人都選擇在周末,到鄰近城市旅遊。另一方面,隨着高鐵基本上已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通,到惠州、東莞乃至廣州南,車程都是在一小時左右,即使算上候車和往返高鐵站的通勤時間,亦大概是兩小時左右,港人選擇早上回香港上班,晚上回大灣區內地城市居住,亦不再是個夢。

畢竟,香港的土地和住屋供應長期短缺,市區面積極少的劏房,房租都要六千至八千,雖說政府現已積極覓地,亦已打算開發北部都會區,以及填海建設人工島,但上述開發都是長遠規劃,遠水並不能救近火。相比之下,鄰近香港的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如:惠州、東莞,以及深圳坪山、光明區,一個七百呎的兩房單位,房租只需二到三千元左右,意味着通勤時間若能控制在兩小時左右,基層家庭絕對可以選擇搬到那裏居住,以此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可是對於香港基層家庭而言,要他們北上居住的最大阻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部分地區的高鐵班次稀疏,另一個是車費問題。以惠州的惠城區為例,翻開內地租房網站,江北街道七百呎的兩房單位,租金均價在兩千左右,但翻查網上預購高鐵票的app,從西九到惠州北站每日只有一班直通車,只能夠在深圳北或羅湖站轉乘。相比之下,惠州惠陽區班次較多,租金均價亦相若,只是每程車費要100元,假定夫妻每月要回港工作26日,單是高鐵車費便要1萬以上,超出一般基層家庭的負擔能力。

退一步而言,隨着深圳14號線開通,由福田口岸搭地鐵到坪山沙田站,再轉乘公交車到惠陽和大亞灣各地,車費只要13元左右。大家若要節省車費,可以先搭港鐵到羅湖或福田口岸,然後再轉上述交通工具到惠州惠陽區,但撇除通勤時間將因此而加至3小時左右外,香港到深圳的跨境車費亦不便宜,基本上在40到50元左右,兩夫妻的每月通勤成本亦要6千左右,加上租金便要8千,足以抵銷了基層家庭北上居住的所有誘因。

如此一來,便衍生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何香港的跨境車費這麼高?甚至可以說是高得不合理?以東鐵綫為例,使用八達通由金鐘至上水,車費只需21元,但是由金鐘到羅湖,便要49.6元,即是由羅湖到上水的幾公里路程,收費便達28.6元,這樣的收費合理乎?相比之下,深圳地鐵的車費,便不會前往關口而多收一兩倍,而是嚴格根據車程的遠近收費,何以香港不能仿效深圳呢?

高鐵亦是同樣道理,假設以惠州市惠陽區的南站作終點,深圳北到此路程三、四十公里,車費只需23-25元,若改由福田出發,亦只需40元左右,意味着香港到惠州南的100元車費中,香港到福田的一段車費是60元,而香港到福田區的高鐵路程,其實只有26公里左右。若香港能跟內地一樣,車費嚴格根據路程長短計算的話,跨境通勤成本便能便宜近40元。

說到這裏,便想起有人曾說跨境比本地車費貴的原因,是把陸路離境稅算了進去,但翻查各項資料,政府雖曾於1999年的財政預算案建議開徵陸路離境稅,但最終並沒按計劃開徵。況且,若說跨境通勤的車費高,是因為把陸路離境稅包含在內,乘坐的士前往各個關口,車費一樣純粹按路程長短計算,為何不會收額外附加稅?持有兩地牌私家車離境時,為何亦沒有徵收費用呢?

由是觀之,跨境通勤車費特別高,似乎並沒含有離境稅在內。在此情況之下,無論從促進香港融入國家和大灣區發展的角度,抑或是從構建「一小時生活圈」的角度,政府作為港鐵的最大股東,應帶頭要求港鐵下調跨境通勤車費,特別是香港的土地供應緊張,短期內難以改變,輪候公屋的時間亦越來越長,跨境車費若能減低的話,便能吸引本地基層家庭到鄰近香港的內地城市居住,從而減低他們對本地公營房屋的依賴。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